我的戈壁追风记 |
|
|
|
8月的新疆,骄阳似火。作为一名刚从水电站项目调至风电项目的 “新成员”,我带着对新环境的忐忑与期待,踏上了这片比JH施工局更显苍茫的戈壁。从JH施工局绵延起伏的山丛中到哈密的荒漠戈壁,同样是建设祖国,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战斗姿态,在这里,每一粒沙尘都藏着奋斗的故事,每一阵风都裹挟着攻坚的决心。 初到现场:50℃地表上的 “错峰战场” 8月1日清晨6点,我抵达项目驻地时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与JH施工局清晨的微凉不同,哈密的戈壁滩早已蒸腾起热浪,空气里带着沙砾的粗糙感。远远望去,十几台风机塔筒在晨曦中若隐若现,施工队伍已经列队完毕,反光马甲的反光条在晨光中连成一片流动的星河。 “小李来得早啊!项目部的老伙计都知道,咱们这儿的‘早’得按太阳算。” 项目综合办的刘姐笑着递来清晨的问候,开玩笑道:”内地夏季最多三十五六度,这儿地表能到55℃,不早点干活,中午就得烤成‘铁板烧’。” 通过聊天得知,进入夏季,项目所在地日均气温超35℃,正午时分的风机安装平台更是如同“蒸笼”。为避开高温时段,项目部实行“早出晚归”错峰作业模式:清晨5点天刚亮,施工队伍便带着工具奔赴现场,趁着气温尚未飙升抓紧开展吊装、焊接等户外作业;中午12点至下午4点,现场暂停露天施工,人员转入风机机舱内部检修、设备调试等室内作业,或在临时搭建的值班室休整。 针对高温可能引发的人员中暑问题,项目部也在现场配备了防暑药品箱、绿豆汤保温桶、西瓜等物品,每2小时安排一次休息;为施工人员发放透气的工作服、防晒面罩,最大限度降低高温对施工的影响。 作为管理农民工的劳资专员,去前方了解农民工的工作情况是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清晨,跟着工人们往施工现场走,脚下的沙土烫得人发颤。刚过 10点,负责风机吊装的刘师傅已经带着队伍完成了吊具检查。他黢黑的胳膊上挂着汗珠,工装后背早已湿透成深色,却不妨碍他指挥吊臂时的干脆利落:“内地的风是‘软’的,这儿的风带着刀子,吊装角度得比那边多算三度偏差。”说话间,他抹了把脸,汗珠滴在滚烫的钢板上,瞬间蒸腾成白雾。“虽然汗流浃背,但想到能按时完成吊装,心里就踏实。”他抹了把额头的汗,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。 正午12点,地表温度突破50℃。我跟着施工人员躲进临时值班室,绿豆汤的清香混着汗水味在空调房里弥漫。墙上的进度表红笔标注着:已完成14台风机吊装。刘师傅捧着碗绿豆汤,指着窗外说:“你看那几台刚立起来的,上周四中午最热的时候,我们在机舱里调齿轮箱,温度计显示48℃,比你们JH施工局的大坝上闷多了,但咬咬牙就过去了。” 次日亲历:风沙中的 “应急冲锋” 新疆的天气如同“变脸”,前一秒烈日当空,下一秒可能狂风骤起、沙尘漫天。8月2日清晨,刚参加完早班会,天边突然暗沉下来。“要起沙了!” 项目技术负责人话音刚落,狂风已卷着沙砾呼啸而至。我下意识捂住口鼻,现场帐篷被吹得摇晃,刚架设的电缆保护管面临被风沙掩埋的风险。项目部应急小组第一时间启动预案,项目部组织人员加固设备、覆盖裸露材料,党员带头冲进风沙中固定电缆,经过3小时紧急处置,所有设备物资安然无恙,沙尘暴过后仅 1 小时40分钟,吊装作业已经重启恢复施工。据现场管理生产的人告知,今年夏季以来,项目在频繁的极端天气中均未出现安全事故,施工进度未受实质影响,而且这儿10级风是家常便饭,习惯就好! 傍晚的碰头会上,我看到了一组数据:今年夏季以来,项目经历 12次极端天气,应急响应平均耗时2小时15分钟,但为确保三季度末节点目标,项目部将任务分解到周、责任到人,每天召开早晚碰头会,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。 追寻戈壁深处的答案 两天的见闻,让我终于明白为何同事们总说“哈密的风里有股劲”。从原先项目绵延不绝的山丘到哈密的戈壁,变的是环境的严苛,不变的是建设者们骨子里的韧劲。 在升压站施工现场,我看到工人在防晒网搭建的 “凉棚”里绑扎钢筋,汗水顺着手套滴落,在混凝土垫层上晕开小小的深色圆点;在集电线路架设区,技术员们顶着落日余晖调试设备,影子被拉得很长,与远处的风机连成一线。 离开值班室时,墙上的进度图已更新:风机基础浇筑全部完成,吊装作业整机吊装14台,集电线路基础浇筑完成90%,升压站土建工程完成40%,各项工作均按计划稳步推进...... 这些数字背后,是哈密项目的建设者们早出晚归的脚步,是党员突击队在风沙中的冲锋,是每个团队24小时待命的坚守。 夜幕降临时,风机在暮色中矗立,叶片与渐暗的天色交融,像在与远处JH水电站遥遥相望。我知道,从今天起,我也是这戈壁追风队伍里的一员——因为这里的风,不仅带着沙砾,更带着一群人与天地较劲的勇气,和为清洁能源事业扎根边疆的赤诚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