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河筑梦处,灯火照山河——记扎拉施工局建设现场的奋斗长卷 |
|
|
|
当钢筋的骨骼在河谷间生长,当混凝土的肌肤与岩壁相拥,一座水电站的雏形正在江河奔流处渐显轮廓。这里是扎拉施工局的战场,是建设者的舞台,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筑“水火相济”的传奇,每一次机械的轰鸣都在奏响“绿色赋能”的乐章。 在江河转弯处,锚定时代坐标 河谷深处,塔吊的巨臂划破晨雾,将成捆的钢筋吊向既定的坐标。测量员手中的全站仪对准对岸的基准点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是与大地对话的密码。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,老工程师总在班前会上重复这句话——水电站的每一方混凝土、每一根锚杆,都承载着“精准”二字的重量。 当浇筑车的料斗倾斜时,混凝土正沿着模板的弧线,续写着山体未说完的年轮。当最后一方灰浆漫过钢筋的网格,振捣棒的震颤渐渐平息,裸露的岩坡开始披上均匀的铠甲,坝段的轮廓在暮色里长成山的模样。 建设者们倚着钢模擦汗,溅在袖口的砂浆,正凝结成堤坝最初的掌纹。这不是对山河的重塑,而是与大地的共舞——他们明白,钢与水泥的硬度,从来不是为了锁住水流的脚步,而是要托举每一滴水,在光影里绽放更璀璨的重量。 让钢铁与水脉,共写生态诗行 厂房基坑里,焊工的弧光在岩壁间闪烁,为引水隧洞焊接出密不透风的“铠甲”。“这焊缝得经得起百年水流的冲击”,年轻焊工小李的护目镜后,映着跳动的火光。他不知道,未来这里将奔腾着每秒数十立方米的江水,带动发电机转子转出千万度清洁电能,但他懂得,手中的焊枪正在编织一张“安全之网”。 边坡绿化队的工人正往喷播机里装填草籽与营养土,高压喷枪将混合物射向裸露的岩壁,像给大地披上绿色的绒毯。“建一座电站,绿一片山川”,这是施工局的承诺。他们在施工便道旁种下的树苗已抽出新枝,导流洞出口处的沉淀池里,清水正缓缓流回河道,岸边的芦苇丛中,偶尔有水鸟起落。 以昼夜为墨,书写攻坚答卷 深夜的拌合楼依旧灯火通明,操作员盯着屏幕上的配比数据,将水泥、砂石、外加剂按精准比例送入搅拌机。“温控是混凝土的生命线”,试验室的技术员每隔两小时就会取一次样,测量出机温度——在大坝浇筑的世界里,摄氏度的刻度里藏着工程的寿命。 压力钢管安装现场,工人们正用扭矩扳手紧固螺栓,每一个螺母都要达到规定的力矩值。组长老王的手掌布满老茧,却能精准把控扳手的力度:“这钢管里流的是水,更是责任。”当最后一颗螺栓拧紧,他用粉笔在管壁上画了个笑脸,像是给这条“钢铁血管”盖了个合格章。 待机组轰鸣时,回望来时路 中控室的大屏幕上,水电站的三维模型正随着工程进度更新。建设者们围在屏幕前,指着即将封顶的厂房、正在安装的发电机组,讨论着并网发电的日子。“到时候,这一片都会亮起来”,年轻的技术员眼里闪着光——他说的不仅是千家万户的灯火,更是这片土地的未来。 江风掠过正在浇筑的坝体,带着水汽的微凉。安全员老赵沿着坝面巡查,用手触摸新凝固的混凝土,掌心传来温润的温度。他想起刚进场时,这里还是一片荒滩;如今,坝体已如巨人般崛起,挡住了汛期的洪流,也托起了清洁能源的希望。 当第一台机组转动的轰鸣响彻河谷,当第一度电汇入电网,这些在工地上流过汗、熬过夜的建设者们,或许会站在坝顶,看江水穿过厂房,看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。他们知道,这座水电站终将成为江河的一部分——它会记得每一个焊花绽放的夜晚,每一次混凝土浇筑的黎明,记得施工局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,记得一群人与江河相约,用双手把梦想种进了山河深处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