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水电工人的时代传承

发布日期:2025-08-20 信息来源:第三分局   作者:尹晨晓   字号:[ ]

八十年前,当“日本投降矣”的墨迹在泛黄的报纸上洇开时,长江正默默流过未来的三峡坝址。那时的江水不会知道,有朝一日它将推动轮机,点亮半个中国的夜晚;那时的工人也不会想到,他们的后代将在高山峡谷间筑起世界上最宏伟的水电丰碑。

我站在竹寿的观景平台上,脚下是拔地而起的巍峨大坝,眼前是穿梭忙碌的灰色工装。八十年光阴,将战火纷飞的土地变成了机器轰鸣的工地,将“工农联盟”的口号化作了实实在在的钢铁与电流。作为新时代水电工人,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机组设备,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。

钢铁血脉里的精神传承

第一次看到大坝浇筑时,我跟着主任在工地进行验收工作。七月的峡谷像个蒸笼,刚出厂的混凝土冒着热气,烫得胶鞋底发软。这一班混凝土浇筑班组长已经五十二岁了,背有些驼,却总抢着在最热的区域作业。“这不算什么。”他抹了把汗,“我师傅那会儿建葛洲坝,连振捣棒都得人力扛着干。”

在工休间隙,班组长说常掏出个磨得发亮的搪瓷缸子喝茶。缸身上“劳动最光荣”的红字已经斑驳,他说这是父亲留下的——一位参加过三门峡建设的老水电工。缸底有道裂纹,用焊锡补过,在阳光下闪着奇异的光泽,就像水电人代代相传的坚韧。

最难忘的是去年赶在汛期前填筑大坝。随着雨季的逼近,工地上人和机器昼夜不分在轮转。刚毕业的技术员小张发现父亲留下的老怀表停了,却顾不上修理——他正在不停歇的开着智能碾压设备来回不停地碾压。“老一辈的经验不能丢,“他眼睛盯着碾压仪器传来的数据,”但新时代的大坝,得用新法子驯服。”

数字河流中的匠心坚守

现代水电早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。曾经见习时候去过的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已经有了智能调度中心,巨型屏幕上跳动着数以万计的数据流。监控中心的工人说这就像“在电子河流里钓鱼”——只不过钓的是最精准的发电参数。

入职四局时,听到最多的便是大国工匠田得梅的事迹。白鹤滩水电站1号机组转子吊装工作现场。作为水轮发电机组核心部件之一,转子是机组安装过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,起吊重量约2100吨,需由左岸地下厂房内部两台1300吨桥机配合完成吊装。在吊装过程中,两台桥机需要保持步调一致,转子和定子间隙仅有51毫米调节范围,即使出现1毫米的操作误差,都可能会给转子带来晃动,甚至与定子发生碰撞,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。桥机司机田得梅耗时77分钟将转子顺利吊入1号机坑。“智能的设备永远替代不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”

光明天路上的时代接力

下午5点多,质量部的小司已经吃完饭准备坐上去现场的送饭车上夜班。因为灌浆工程的重要性,需要质量人员24小时监控数据。源源不断的浆液注入地底变成了灌浆仪器上一串串数据的变化。

“这已经是我第四个参建的水电站了。”主任看着仪器上的数据,“以前灌浆有问题只能使劲灌,翻山越岭顺着水流看哪里漏了,现在仪器先进了,用摄像头就可以看到哪里有空腔,哪里漏了。”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微弱的灯光在他脸上打下了阴影,传统与创新在此刻奇妙交融。

在西瑶片区,我遇见退休返聘的李工。他正带着小伙子们上现场去,旁边摊开的笔记本上,记录着他一次次开会总结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。“这些经验得传下去,就像电流,断了就没了。”

汛期来临。不断上涨的水位线逐渐靠近坝底正在施工的灌浆现场,但现场的工人们仍然面不改色的抓紧施工中。突然我想起了工棚墙上那幅褪色的标语:“把青春献给光明的事业”。八十年过去了,从战场到工地,从血火到尘土,变的是一代代人的面容,不变的是那腔滚烫的热血。

此刻,无数如我般的水电工人正守护在祖国各地的水电站里。我们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,更是通往未来的路基;我们输送的不仅是电力,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脉动。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坝顶,新一天的电流又将开始它的长征——就像八十年前那些走向胜利的脚步,永远向前,永不止息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