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海耀尚义,绿电润山河 |
|
|
|
当无人机的螺旋桨在尚义县的晨光里嗡鸣着升起,我的指尖还残留着遥控器传来的轻微震动。视线透过显示屏,原本在地面上零星可见的太阳能板,竟如被施了魔法般,在起伏的丘陵间铺展开来,渐渐连成一片无垠的银海。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视角俯瞰尚义600兆瓦光伏项目,那一刻,风似乎停了,云也慢了,唯有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,在千万块光伏板上跳跃、闪烁,将光芒温柔地洒向这片坝上高原的每一寸肌理。 尚义县的秋晨总裹着一层淡淡的凉,草叶上还凝着未散的露珠。无人机缓缓降低高度,我看见光伏板下的牧草泛着黄绿的光泽。光伏支架的影子被晨光拉得细长,像大地伸出的无数只手臂,稳稳托举着这些捕捉阳光的“精灵”。它们排列的整齐,却又不显得刻板,有的微微倾斜,有的略作转折,仿佛是设计师特意为这片土地谱写的五线谱,而阳光便是跃动在谱面上的音符,正待奏响一曲绿色的乐章。 正午的阳光渐渐炽烈起来,光伏场区瞬间换了模样。千万块光伏板如同被擦亮的银镜,将天空的湛蓝与白云的皎洁尽数收纳。风掠过场区,光伏板轻轻颤动,折射出的光芒便如海浪般层层叠叠。我操控无人机掠过场区边缘,远处的风车群恰好转动起来,白色的扇叶与银色的光伏板遥相呼应,一个捕捉风的力量,一个收纳光的温暖,在这片曾经略显贫瘠的土地上,共同编织着清洁能源的梦想。偶尔有几只灰雀从光伏板间掠过,清脆的鸣叫划破寂静,为这幅静态的画卷添了几分灵动,原来工业与自然,竟能如此和谐地相融。 记得刚刚来到项目部时,赵哥带着我们来到这片土地上。一边走一边告诉我们:“这里的天气多变,有的时候头顶还挂着大太阳呢,雨就带着阳光倾盆而下了。夏季的雨最急,来得快也去得快,地面一冲就是一道深沟,车开进来能陷到轮毂。冬天呢?温度直降到零下二十多度,围巾裹到只剩两只眼睛,呼出的白气还没散开,就被风刮得贴在脸上冻成冰碴子。”听赵哥说这些话时,我正低头盯着脚下斑驳的草地,鞋尖沾着新鲜的泥土,稍不注意就会在裤腿蹭上浅褐色的印子。八月的日头照得人头皮发紧,实在没法将“倾盆大雨”和眼前的晃得人睁不开眼的大太阳联系到一起。可赵哥的语气太实在了,指节粗大的手比划着深沟的模样,说“车陷到轮毂”时,眉头轻轻皱了一下,那不是夸张,是将真真切切经历过的难揉进了语气里。 如今,每当有人问起尚义县最动人的风景是什么,我总会想起第一次航拍时看到的那片银海。它没有名山大川的巍峨,没有江河湖海的壮阔,却藏着一种静默而强大的力量——那是尊重自然、借势自然的智慧,是绿色发展理念,在塞北大地上结出的果实。当阳光再次洒满尚义县,千万块光伏板依然在默默工作,将光能转化为电能,将希望传递到远方。它们像无数个小小的太阳,照亮了尚义县的今天,也照亮了“双碳”目标的未来。 如今项目已并网,这片银海正以每年约9.76亿度的速度输出清洁电能。若以传统火电折算,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29.45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.87万吨。更可贵的是,项目采用的复合建设模式,让土地获得了立体增值的空间,也为未来产业延伸埋下伏笔。光伏板阵列不仅为大地遮阳挡风、保水固土,更悄然滋养着下方的草场,加速植被恢复。它们不只是光的收集者,也是生态的守护者,在默默发电的同时,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。一地多用、光草共赢,这座光伏电站真正实现了生态修复、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。 夜风渐凉,无人机缓缓降落。指尖抚过机身,仿佛还能感受到从高空传来的阳光的温度。这片光伏场区,早已不是冰冷的钢铁与玻璃的集合,它是尚义县大地上实实在在“长”出来的绿色引擎,引擎里奔涌的不是油污,是阳光酿成的电流。曾经,我们依赖煤炭燃烧获取能量,黑烟遮蔽了天空,粉尘污染了土地;如今,我们学会了倾听阳光的声音,用光伏板捕捉自然的馈赠,让每一度电都带着坝上的风,带着草木的清香与天空的澄澈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