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《南京照相馆》观思录

发布日期:2025-08-12 信息来源:第二分局   作者:许灵均   字号:[ ]

近日,整个项目部里关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讨论如涟漪般扩散,从同事们凝重的语气与泛红的眼眶中,我已能触摸到这部影片的重量。恰逢项目部组织集体观影,我便随着队伍走进影院,落座时掌心微烫——那是混杂着沉痛与崇敬的温度,正顺着血脉往心口涌。

银幕震撼:黑白色调里的血泪烙印

灯光暗下,银幕亮起。当片尾字幕缓缓爬升,影厅里的啜泣声仍未停歇,我望着眼前模糊的光痕,感觉心脏像是被浸透了铅的棉絮裹着,沉得发不出声响。那些在黑白色调中撕裂的画面,那些在炮火声里破碎的哭喊,如同烧红的烙铁,一下下烫在视网膜上,更烫在每一寸神经里。

影片将视角聚焦于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,围绕着邮差阿昌、照相馆老板老金、演员毓秀等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展开。他们原本各自为生活忙碌奔波,却因日军的入侵,命运被无情地交织在一起。在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的过程中,他们意外发现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行的底片。从最初的惊慌失措、只想自保,到后来在良知与正义的驱使下,毅然决然地选择守护底片、揭露真相,这些普通百姓的转变,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人性在黑暗中绽放出的耀眼光芒。

观影时,我内心被愤怒、悲痛与感动填满。我愤怒于日军残暴虚伪,他们在南京烧杀抢掠,将城市变成炼狱,还妄图用“中日亲善”摆拍掩盖罪行;悲痛于无数无辜百姓在日军暴行下丧生,鲜活生命如风中残烛转瞬即逝,惨状不忍直视;感动于影片中平凡小人物在绝境中展现的非凡勇气与担当,他们虽是普通百姓,却在民族大义前挺身而出,以微弱力量守护历史真相、捍卫民族尊严。

家国情怀:至暗时刻的山河之念

电影中有一个场景,让我热泪盈眶。众人在照相馆躲避日军搜查时,处境艰难,前途未卜。这时,小姑娘说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,老金便用幕布展示各地名胜风景,从北京故宫的宏伟庄严,到杭州西湖的秀丽婉约,从武汉黄鹤楼的古朴大气,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阔……大家念着这些地名,眼中闪烁着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望。那一刻,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,即便身处至暗时刻,这份情怀也从未熄灭,反而在困境中愈发炽热。一位老党员在观完影后说:“以前总说家国情怀,今天才真正摸到它的温度。”

邮差阿昌起初是乱世中为生计挣扎、面对日军恐惧怯懦的青年,历经生死考验后,心中爱国之火点燃,变得勇敢坚毅,为保护罪证不惜舍命。照相馆老板老金有南京人特有的热辣正义,平日是普通经营者,面对日军逼迫威胁毫不退缩,凭智慧勇气守护身边人和真相,其担当令人敬佩。演员毓秀热爱表演,有艺术追求,国难当头放下个人一切,投身守护真相行动。这些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或许渺小,但他们的抗争与坚守如点点繁星,汇聚成照亮黑暗的强大力量。

散场时,走廊的灯光漫过一张张沉默的脸,我忽然读懂了这场集体观影的意义——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,而是要让每个走进影院的人,都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记忆走出影院,让那些在黑暗中坚守的灵魂,真正活在大家的心里。

在马路上,看着眼前车水马龙、繁华安宁的街道,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弥足珍贵。这和平的背后,是无数先辈们抛头颅、洒热血,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。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,应当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更要铭记历史,勿忘国耻。

铭记历史:做光亮的传承者

南京大屠杀,是一段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记忆。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有组织、有计划、有预谋的大屠杀以及奸淫、放火、抢劫等一系列血腥暴行,大量平民及战俘惨遭杀害,无数家庭支离破碎,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这段历史,不是简单的文字记载,而是无数同胞用生命书写的惨痛篇章,我们必须铭记于心。

然而,时至今日,仍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试图否认、歪曲这段历史,他们的行径令人发指。我们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,我们要像影片中的罗瑾、吴旋等人一样,坚定地用实际行动捍卫历史的真相。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,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伤疤,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遭受的苦难;它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,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奋斗,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只有铭记历史,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平的珍贵,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;只有铭记历史,我们才能时刻保持警醒,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;只有铭记历史,我们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,它更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。它时刻提醒着我们,历史的血与光绝不能被遗忘,吾辈应当肩负起传承历史、捍卫和平的重任。愿每一个观看过这部电影的人,都能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,并将其转化为前行的动力,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中华大地。让我们以史为鉴,砥砺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,让那段惨痛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。

作为项目部宣传员,我深知使命所在:用镜头捕捉同事拼搏的身影,用文字记录项目建设的足迹,让更多人知道,黄龙群山间有群人正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前行。我们今天浇筑的每一方混凝土、架设的每一根钢筋、完成的每一个节点,都是在为这片土地增添光亮。南京大屠杀那段血泪史,不是泛黄的书页里的文字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警示——唯有自强,方能安宁;唯有奋斗,方能告慰先辈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