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老一少”书写不服输的人生答卷 |
|
|
|
9月2日,环北广西D1标细垌暗涵出口,最后一根灌注桩顺利完成浇筑。在旋挖钻机的轰鸣声中,51岁的工区长肖玉乾和26岁的施工管理员赵其能紧紧盯着控制屏幕上的数据变化,直到显示屏上的垂直度指标稳稳停在“正负零”位置,两人才松了一口气,相视而笑。 “钻孔作业就像在豆腐里绣花,既要力度又要精度。”肖玉乾指着正在作业的旋挖钻机说道。钻斗缓缓着地,操作人员在显示器上按下清零按钮,记录钻头的原始位置。长条形柱动态显示着钻头的运动轨迹,数字实时更新着钻孔深度,这套智能化系统让传统钻孔作业变成了数字化精密工程。 对这位有着32年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的老工程人来说,新技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“别看我已经51岁了,但对这些智能设备的学习从未停止,年龄不是问题,关键是要有不服老的精神,不断学习新知识。” 在钻孔作业最关键的垂直度控制环节,肖玉乾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“地质变化时,进尺速度要随时调整。硬地层到软地层要加速,软变硬要减速,砂层要慢转速并增加泥浆比重...”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施工要点。当遇到卵石层时,他指导采用斗式钻头慢速钻进与锥形螺旋钻头交替作业的方案,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。 26岁的赵其能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技术优势。他专注地注视着桅杆工作画面,实时监测X轴和Y轴方向的偏移数据。“垂直度控制是桩基质量的关键,我们必须确保偏差小于1%。”他指挥操作手,配合倾角传感器信号,驱动液压油缸比例阀实现闭环控制,将桅杆偏差度精确调节至正负零位置。 “肖工把三十多年的经验无私传授给我,我也要用新技术回报这份信任。”赵其能说。他不仅完美掌握了钻孔作业的各个环节,还创新采用了数字化记录系统,对每根桩的钻孔过程进行全程数据采集和分析,为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。 在钻渣处理环节,两人都格外严格。“环保要求不能有任何松懈。”肖玉乾强调。钻渣被集中堆放后,由装载机装入密闭式运输车运至场外指定地点处理,完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的风险。“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,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工程质量和社会责任。” 施工过程中,这对老少组合形成了完美互补。当遇到地质变化时,肖玉乾凭经验预判进尺速度调整方案,赵其能则通过数字化系统精确执行;当垂直度出现微小偏差时,赵其能及时监测到数据变化,肖玉乾则指导调整措施。“年轻人有新思维,我们有经验,两者结合才能创造最佳效果。”肖玉深有感触地说。 灌注桩全部完工标志着细垌暗涵工程取得重大进展。看着整齐排列的桩基,赵其能感慨道:“从肖工身上,我学到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态度。51岁仍然保持学习热情,我们年轻人更没有理由不努力。”肖玉乾拍拍年轻人的肩膀:“水利事业需要传承,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,我再苦再累也值得。” 夕阳映照下,这一老一少的身影被拉得很长。他们将继续奋战在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一线,用不服老的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,确保这条“水脉”如期贯通,为百万群众送去甘泉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