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鸿雁长歌

发布日期:2025-07-25 信息来源:北方公司   作者:李国华   字号:[ ]

鸿雁自西北而来,掠过黄土高原的褶皱,穿越秦岭的云雾,最终停栖在海南的碧空之下。徐姐便是这样一只跨越山河的鸿雁,她从甘肃白银的戈壁起飞,将兰州交通大学的学识化作羽翼,在海南龙塘大坝的工地上落下,用九年的光阴编织出一曲关于坚守与飞翔的赞歌。

清晨的工地总是热闹的。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、起重机的升降声、工人穿梭的脚步声,交织成一首独特的劳动交响曲。她戴着安全帽,穿梭在各个作业区,核对合同条款、检查进度节点、协调物资调配。安全帽下的长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,她却顾不上整理,只是专注地记录着现场反馈的问题。

去年冬天,导截流决战的关键阶段,琼州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。分包合同迟迟无法推进,工期压力像一块巨石压在她心头。连续几天,她白天在项目部与各方沟通谈判,晚上在办公室反复修改合同细节,直到凌晨。终于,她摸索出一套“动态合同管理”模式,让僵持不下的谈判有了突破口。导截流成功的那天,她望着江水顺利改道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那是一种踏实后的释然。

在龙塘大坝,成本控制是另一场“硬仗”。闸顶梁系施工时,她发现传统方案会多出三百多万的预算。和技术团队反复推敲后,他们决定采用预制梁与现场浇筑相结合的方式。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,她带着团队在烈日下反复测算,汗水浸透了工作服。最终,优化后的方案不仅节省了成本,还提高了施工效率。这样的细节,在龙塘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,而她,就是那个不断寻找“最优解”的人。

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。她总说,工期不等人,问题不过夜。年轻的同事遇到难题,她从不直接给答案,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:“再算一遍,成本里是不是还有冗余?”渐渐地,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学会了在图纸和数字里寻找出路。她记得每个人的生日,加班时总会悄悄塞一盒胃药给熬夜的同事。工地上,大家叫她“徐姐”,那声称呼里,有信任,也有温暖。

风依旧每天从江面吹来,见证着大坝的日渐雄伟。徐凤鸿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数据和心得,从最初物资管理的“门外汉”,到如今能统筹全局的骨干,她用六年的时间,在龙塘大坝写下了自己的成长故事。问她累不累,她总指着远处的新闸说:“你看,那些闸孔将来要过多少水,送多少电,供多少人的水。我们多跑几趟现场,多盯紧几个细节,这份安心,比什么都值得。”

鸿雁终将继续南飞,将西北的坚韧与海南的热烈交织成永恒的长鸣。当风再次掠过龙塘大坝,那振翅的声音,便是她写给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回答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