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铭记历史,吾辈自强——观《南京照相馆》有感
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信息来源:市政工程分局   作者:姜琴琴   字号:[ ]

在电影院昏暗的放映厅里,随着最后一个镜头淡出,灯光亮起的瞬间,我无法立即起身离场。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观影活动,却遭遇了一场关于记忆、创伤与历史责任的灵魂拷问。这部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,通过一家名叫吉祥照相馆的视角,展现了那段血色岁月里老百姓的挣扎与抗争。走出影院,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最震撼人心的力量,在于它创造性地将“显影”这一摄影化学过程转化为历史记忆的隐喻。电影中,照相馆主人老金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底片,在暗房中逐渐显影的过程,恰如历史真相在时间的长河中缓慢浮现的艰辛历程。那些被刻意掩盖、试图抹杀的画面,通过显影液的化学反应倔强地重现,正如南京大屠杀这段民族创伤记忆,虽历经岁月冲刷与政治变迁,却始终无法被彻底湮灭。

作为新能源项目的宣传工作者,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那间南京照相馆有着奇妙的相似性。我们都在进行某种形式的“显影”:他们用化学药剂使底片上的潜像显现,我们用文字、图像和活动使红色记忆在当代重现。电影中照相馆主人老金说:“有些画面必须被看见,即使看的人会心痛。”这句话道出了电影中底片留存的本质——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,而是唤醒良知,制造必要的“不适感”,让舒适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忘记曾经的苦难与牺牲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对暴力场景的呈现方式尤其值得宣传工作者深思。电影没有滥用血腥镜头,而是通过受害者的眼神、破损的相片、空荡的街道等间接方式唤起观众的想象。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更强大的情感冲击。反观我们某些红色宣传,有时陷入两种极端:要么是干瘪的说教,要么是感官刺激的堆砌。电影启示我们,真正的记忆传承应当寻找一种“中间色调”——既不失历史的沉重感,又能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。

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它对“普通人如何面对历史暴力”的探讨。照相馆主人老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,他胆小、犹豫,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保存真相,并让真相让更多的人看到。这种复杂人性比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更有教育意义。在我们的宣传工作中,也应该借鉴这一手法,平凡人也能有大作为、大力量。这些“小人物”的事迹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宏大话语更能打动当代年轻人。

作为新能源行业的宣传员,《南京照相馆》让我重新思考技术进步与历史记忆的关系。我们正在建设的储能、光伏项目代表着中国的未来,但如果没有历史记忆作为精神根基,这些技术成就就会沦为空洞的物质进步。电影中有一幕:轰炸后的南京城,照相馆的暗房奇迹般完好无损,阿泰在其中冲洗记录暴行的照片。这仿佛在告诉我们,在任何毁灭性灾难面前,保存记忆的“暗房”都必须被坚守。

影片的结尾处,那个怀揣珍贵底片、在硝烟中带着老金的儿子逃离南京的毓秀姐,像一束穿透黑暗的光,承载着记忆的火种与未来的希冀。而老金颤抖着将女儿推上逃生的马车,那句“爸爸送你一日千里”的临别赠言,饱含着在绝境中最深沉的父爱——它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最后祝福,更是历经苦难的民族对新生代的殷切期许,阿泰和毓秀姐那一句悲壮的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让”用内心的呐喊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必胜的决心。这一刻,银幕上平凡人物的生离死别,已然升华为历史废墟上绽放的生命之花。而阿泰的选择尤其令人动容。当他把老金和毓秀推出照相馆的刹那,不仅完成了对友人的最后守护,更完成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。他留在原地与伊藤周旋时,那个曾带着天真笑容的邮差,已然成长为挺立的精神丰碑。“我们不是朋友”的临终宣言,既是对虚伪友情的决裂,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——在侵略者面前,个人的温情必须让位于历史的正义。阿泰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几卷底片,更是一个民族不被篡改的记忆凭证。

回到新能源建设工地,看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储能区,我忽然明白:这些代表着清洁未来的科技装置,必须与那段血色记忆形成精神上的对话。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黑暗的过去,才能更清晰地规划光明的未来。作为宣传工作者,我们的使命就是在科技发展的快车道上设置记忆的“减速带”,让人们在奔向未来的途中不忘回望来时的路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最终留给观众的,不是简单的民族仇恨,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历史意识——记住暴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捍卫民族底线;保存记忆不仅是为了过去,更是为了未来。显影液中的影像逐渐清晰的过程,恰如一个民族对自身创伤记忆的认知历程。作为新时代的宣传员,我们或许就是当代的“显影师”,在光与暗的交界处,小心翼翼地让那些必须被看见的画面浮现出来,无论它们多么令人不安。因为唯有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,才能确保我们在新能源的明亮未来中,不会重蹈黑暗的覆辙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