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心安于明月下 |
|
|
|
桂香飘时逢国庆,明月圆处是中秋。 十月一和中秋撞了个满怀。 长辈们在家庭群聊里慨叹,今年既是家节,也是国节啊。 的确是幸运的。月圆、饼圆、人团圆,这不仅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赓续不变的文化基因,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景。国庆的喧腾与中秋的沉静,就这么奇妙地糅合在一起了,我头脑中也霎时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,白日里满街是猎猎遍染的“中国红”,暮色时那轮渐圆的月亮又稳住了心神。 圆月高悬,清辉洒遍人间。月亮是何时升起来的?“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。”于是乎,人们便也发出了同苏轼一般的诘问,“明月几时有?”可纵然豪迈旷达如苏轼,也发出过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的感叹,可见月亮,也是个应时应景的存在。 那么此时的月,是怎样慢慢攀升到我们的心底深处的。 很久没有仔细端详那遥远的月亮了,先是一抹淡淡的清辉,像画家用极淡的墨在宣纸上不经意的挥洒,周遭的云彩被染成了一圈朦胧的、鹅黄色的光晕,乳白色的月亮温润的露出头来,静静地停在黛蓝色的天幕上,像一个亘古的沉思。月光下的万物,蒙着一层柔软的纱。 我想,过往的数千年来,月亮一定看到了很多,思索了许多。宦游的士子,戍边的征人,行商的旅客,他们行走在盛唐或者宋元,挂遍灯笼的街头巷尾传送着中秋的故事,他们望月,望的是桂影婆娑背后的故园山水,是围坐分饼的亲人笑貌;行军的战士,抗日的青年,联大的学生,他们仰着头期盼着一次清明太平,华夏大地也在这样的期盼下发出过阵阵哀鸣。他们望月,望的是战火纷飞背后的和乐安宁,是祖国强大的美好愿望;科研的院士,航天的宇航员,项目的工程师,矢志不渝地朝着心中的理想前行,将“我们要强大”的心愿诉说了一遍又一遍,他们望月,望的是百年理想、千年希望,望的是我们不曾弯曲的根根脊梁。 我想,在这样的明月下,从古至今,万千人民,万里山河,心头的缺口都会被这圆满的月光照得格外分明。我们在这轮明月下,有过太多的思绪,有过太多的情感,遗憾、思念、仇恨、善良、坚韧、勇往……这样的情感被包容,被传递,被记住,也被传承,就这样,一日一年,岁岁年年地延续着。 唐代诗人曹松在中秋之夜望月而感:“无云世界秋三五,共看蟾盘上海涯。直到天头天尽处,不曾私照一人家。”明月从不偏私,它照着高楼,也照着平房;照着通衢大道,也照着僻静小巷;照着朱门绣户,也照着穷苦大众,它见证了这个国家栉风沐雨的旅程,也抚慰着每一个微小生命的悲欢,或国或家,都对着明月书写了美好的期望。这月光跨越千里,平等地洒在每个人的心上,不分贵贱,无论贫富。 我想,今年的电建人,也应当有很多人回不去家。他们在施工一线上,在办公室里,望向那轮皎洁的月亮,又是否可以想到这漫长无尽的遐思。那些把青春奉献给了基建的人们,心中也是否有过美好的祈愿,在明月疏影下祝福着家国平安? 这十月的夜空,因了这轮明月,浩大的国家叙事与纤柔的个人情感,紧密地贴合在了一起,国是千万家,家是最小国。此刻的安宁,不正是那白日里所有喧腾与期许的最终归宿么?是了,年年中秋相似,年年国庆同乐,唯有明月下的安心,日日香浓,缠在心头,成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,家国在心中,不变是初心。 夜更深了,风里的凉意渐浓。我掩上窗,将那一片朦胧的月光关在窗外,却关不住山河万里点点银辉,灯前话亲团圆喜乐,化在心头。 此心正安,不在别处。 就在这十月的明月之下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