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万家烟火,串联万家灯火

发布日期:2025-07-08 信息来源:华中公司   作者:徐可欣   字号:[ ]

清晨六点的重庆,雾气像未醒的梦魇缠绕着24号线工地。项目部后院的菜园却已苏醒,沾满露珠的藤蔓在竹架上舒展腰肢,嫩绿的触须攀着铁丝网向上攀援。这片小小的自留地,是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用方言浇灌出的味觉试验场——重庆的井水、湖南的辣椒梗、陕西的草木灰,在巴山夜雨里发酵成独特的生长密码,让每根黄瓜都带着不同地域的基因印记。

当第一茬黄瓜挂满藤架时,食堂的铁锅开始沸腾。山西老陈醋在陶瓮里沉睡多年,此刻被木勺舀起时仍保持着琥珀色的光泽;四川郫县豆瓣酱在青花瓷坛中发酵出红亮油润的色泽,辣椒与蚕豆的香气在揭开盖子的瞬间喷薄而出;广东头抽沿着竹筒缓缓滴落,咸鲜中带着麦芽的清甜;贵州木姜子油装在玻璃瓶里,金黄的液体中悬浮着细碎的香料颗粒。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调味品,在项目部的储物间里排列成微型中国地图,此刻正等待着与黄瓜的相遇。

切菜的砧板最先奏响交响曲。山东师傅的刀法最是豪迈,黄瓜在快刀下裂成月牙状的厚片,清脆的断裂声里带着北方的爽利;江南来的帮厨偏爱细丝,刀刃贴着砧板游走,黄瓜在指间化作翡翠般的细雨;川渝地区的伙夫则发明了“拍黄瓜”的绝技,菜刀与黄瓜碰撞的闷响,惊醒了沉睡在藤蔓里的山野气息。三种刀法在厨房此起彼伏,切出的不仅是食材,更是不同地域的饮食哲学——粗犷与细腻,直接与含蓄,在晨光中碰撞出奇妙的和谐。

铁锅里的热油开始翻腾时,员工们也带着欢声笑语挤进后厨,处置自己耕耘的战利品,调味品的战争正式打响。山西派系主张原教旨主义,只撒盐花滴陈醋,让黄瓜的清甜在酸咸中层层绽放;川渝阵营则搬出豆瓣酱与花椒,红油裹着黄瓜片在锅里翻滚,辣味像闪电劈开味蕾的云层;江浙流派讲究小火慢煨,头抽与冰糖在砂锅里熬出琥珀色的酱汁,黄瓜吸饱了鲜甜变得温润如玉;云贵高原则祭出木姜子油,奇异的柠檬清香与黄瓜的清爽形成奇妙反差,像山风掠过高原草甸。二十种调味品在铁锅里厮杀融合,连飘出食堂的烟火气都复杂得像一匹百衲布料。最终,化作碗碟里青翠欲滴的黄瓜佳肴。

午休时分,来自天南海北的工友们端着餐盘围坐。山东大汉就着拍黄瓜能干掉一碗米饭,川渝小伙用黄瓜片卷着红油米饭吃得满头大汗,广东师傅则用筷子夹起细丝慢慢品味,仿佛在鉴赏一件青花瓷器。当有人调侃“这黄瓜被你们做得四不像”时,不知谁先笑出声:“要的就是这个四不像!”笑声惊飞了菜园里的麻雀,它们扑棱棱飞过正在浇筑的地铁隧道,翅膀划破的空气里,飘散着木姜子与陈醋混合的奇异香气。

在地下的隧道里,切割金属的轰鸣声中,这种融合显得更为深刻。当大块头们整齐安装在设备房时,不同口音的欢呼声在掌子面回荡。山西口音的“好咧”、四川腔调的“要得”、吴侬软语的“侪好哉”,在钢筋混凝土的回音壁里交织成奇妙的和声。就像那些被我们嫁接在黄瓜藤上的异乡植物——山东的黄瓜种在重庆的酸性土里,竟比原产地更显脆嫩;四川的辣椒梗埋在陕西的草木灰中,结出的辣椒带着意想不到的回甘。地下世界的生存法则,让最固执的味觉记忆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,在碰撞中孕育出新的可能。

如今,24号线的灯光正像黄瓜藤般沿线延伸。藤蔓缠绕着新修的地铁高架桥,把不同地域的土壤连接成连续的绿毯。而在项目部的储物间里,来自全国各地的调味品仍在不断增加——新疆的孜然、东北的大酱、福建的鱼露,它们静静等待着下一季黄瓜的成熟,等待在铁锅里书写新的味觉传奇。

深夜收工时,我常站在工地高坡眺望。山城灯火如星河倒悬,远处长江索道正载着游客穿梭两岸。这让我想起菜园里那些缠绕生长的黄瓜藤——它们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人类为何要修建如此复杂的地下迷宫,但正是这些看似无序的藤蔓,最终会在某个清晨,捧出整齐排列的果实。就像五十六种方言在隧道里回荡,最终都汇聚成工程建设的同一股力量;就像二十种调味品在铁锅里翻滚,最终都融合成碗碟里相同的层次。当某天24号线全线贯通时,从广阳岛到巴南,从茶园到鹿角,不同口音的人们将通过我们修建的隧道,品尝到同一种来自菜园的清甜——那是基建狂魔用钢铁与混凝土酿造的乡愁,是五湖四海在地下深处发酵出的中国味道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