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山水间的智慧交响

发布日期:2025-07-17 信息来源:第一分局   作者:韦静   字号:[ ]

青山为屏,碧水为脉,错落的黛瓦楼阁沿水而建,既是先民对地理环境的顺应,也是早期水利思维的生动体现。当现代水利工程的蓝图在山水间铺展,这份古老的和谐正被赋予新的内涵——水利不再只是“疏堵”二字,更成为串联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与民生发展的纽带。

穿梭在安徽歙县,“山绕清溪碧水流,短街长巷黛瓦楼”,这两句诗勾勒出的不仅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温婉画卷,更藏着人与自然相处的古老智慧。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因地而建,是时代经济的发展,也是对文物、古建筑的保护。

江南的清溪从来不是无源之水。群山环抱间,雨水渗入岩层,汇成暗河,再经裂隙涌出地表,才有了穿街过巷的碧流。先民沿河筑屋,黛瓦鳞次栉比,既借水流调节气候,又以河道作为交通线,形成“水—街—楼”共生的格局。这种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,本质上是最朴素的水利实践——利用地形引流,借建筑防洪,让水流与生活融为一体。

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并未割裂这份传统,而是以科技赋能升级。古城堤防,在保留古城原有防水设置的基础上,加高加固了堤防,利用仿古式挡水护栏与古城融为一体。汛期时,堤防阻挡洪水倒灌;枯水期,湿地蓄水经净化后补充河道,确保“碧水流”四季不断。黛瓦楼下的石板路下,隐藏着雨水收集系统,每一滴渗入地下的水,都会被重新引入循环。这种“看不见的水利”,让古老的街巷既保持了原貌,又具备了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。

短街长巷的布局,本身就是水利文化的载体。歙县的“牛形水系”堪称典范:引清泉入村,仿牛肠蜿蜒,流经家家户户门前,最后汇入“牛胃”月沼,既方便取水浣纱,又能及时排涝。这些街巷的走向、宽度,甚至青石板的拼接角度,都暗藏水利考量——坡度稍陡处便于排水,宽巷段可作临时蓄水区,墙角的石雕螭首则是天然的排水口。

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在守护这份文化密码时,更注重“活态传承”。将多余的水从明渠引入经过隧洞、暗涵排入新安江中,根据百年一遇洪水位设计的通航与泄洪标准。施工中,工人用钢筋、模版加固,让古桥既符合现代安全标准,又延续了“船从屋下过,人在画中游”的意境。短街长巷里,老人们仍在河边淘米洗菜,孩童追逐着飘在水上的纸船,这些日常场景的延续,正是水利工程对文化最好的守护。

“山绕清溪”的本质,是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。当水利工程仅以“控水”为目标时,曾有过教训:过度硬化河道,导致清溪变成“混凝土沟渠”,鱼虾绝迹;截流筑坝虽保障了灌溉,却破坏了鱼类洄游路线。如今,“生态水利”的理念正让水流重归自然属性。

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,依然保留生态鱼道——模拟自然溪流落差的阶梯式水道,鱼儿可以顺着水流洄游产卵。既稳固堤岸,又为鸟类提供栖息地。山脚下的截洪沟被改造成“海绵湿地”,暴雨时吸纳洪水,平时则是野花遍地的景观带。当清溪重新泛起涟漪,当黛瓦楼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不再被垃圾割裂,人们终于明白:最好的水利工程,是让水流忘记“工程”的存在,自在流淌。

山依旧,水长流,黛瓦楼在岁月中沉淀出更温润的色泽。从先民引水入巷的智慧,到现代生态水利的实践,“山绕清溪碧水流,短街长巷黛瓦楼”的意境从未改变。水利工程的终极意义,或许正在于此——它不是与自然对抗的工具,而是让人类文明在山水间扎根生长的桥梁,让每一条清溪都能承载文化的记忆,让每一座黛瓦楼都能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