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泥土里长出的思念,比钢筋更坚韧——读《我的母亲》有感

发布日期:2025-07-16 信息来源:第二分局   作者:许灵均   字号:[ ]

安大爷那篇《我的母亲》在屏幕上发烫时,我正在项目食堂扒拉着午饭。同桌的小伙刷着手机喊:“快看,有个农民工写的文章火了,你快看,比高考作文还动人!” 我嘴里嚼着米饭不以为然,心想多半是媒体又在炒作噱头。可当指尖划过那些带着水泥渍的字句,忽然就想起母亲揉面时,面团在掌心发出窸窣的声响 —— 原来有些记忆真的像钢筋里的锈迹,会在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,猛地刺透时光的混凝土。

那些沾着灰浆的文字,分明是从三十多年的汗水里捞出来的。每个字都带着工地上的咸涩,却把绵长的思念砌成了比任何高楼都坚固的模样。

最戳心的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。母亲端着“死沉铁锅”的模样,让我突然想起外婆总说的“你妈当年抱着你炒菜,胳膊肘都磨出茧子”。原来天下母亲的臂膀都是一样的,既能扛起生活的重量,又能托住孩子的明天。文中“等孩子吃完饺子自己却没吃上”的场景,没有一句控诉,却比任何呐喊都更锋利——它剖开了中国式母亲最隐秘的爱:她们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,仿佛那点饥饿与辛劳,会像汗水一样蒸发在岁月里。

这位扛水泥的农民工,用“坟头草青黄轮回”的意象,写出了比许多诗人更动人的时间哲学。当他在工地累得直不起腰时,思念的不是柔软的床,而是母亲“骨子里的硬气”。这种把苦难嚼碎了咽下的坚韧,不正是中国母亲最珍贵的基因吗?她们从不把苦挂在嘴边,只是默默把日子过成了韧性十足的麻绳,一头拴着土地,一头拴着远方的孩子。

最震撼的是身份与文字的巨大反差。我们总以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属于书桌前的文人,却忘了扛着脚手架的肩膀同样能托举诗意。当他写下“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”时,每个字都带着水泥的颗粒感,却精准击中了所有游子的软肋。这让我想起在黄龙现场里见过的农民工,他们对着手机屏幕抹眼泪的样子,原来那些不轻易流露的情感,一旦落笔就有千钧之力。

这篇文章的走红,根本不是什么“意外”。在这个被算法投喂情感快餐的时代,它像一捧带着泥土芬芳的野菜,让我们重新尝到了真实的味道。原来最好的文字从不需要修辞的包装,只要装满生活的盐粒与汗水,就能在人心深处生根发芽。就像作者说的“扛不动水泥就回村躺下”,这份与土地的约定,藏着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动人。

每当路过工地,总会忍不住望向那些被夕阳拉长的身影。他们粗糙的手掌敲打着钢筋,沾满砂浆的指尖也在手机备忘录里敲打着思念,那些洇着汗渍的文字,正悄悄重塑我们对“诗人”的认知。

原来真正的文学从不在图书馆的精装典籍里,而在脚手架滴落的汗珠里,在坟头草荣枯的年轮里,在每个深夜加班者的眼底,在每个为生活奔波者的心房。那些沉默的母亲们或许不会提笔书写,却用一生的步履,在儿女心上刻下最生动的教义:如何在泥泞里把腰杆挺成标杆,如何在苦日子里嚼出甘饴的滋味。而这,正是那位农民工笔下的字字句句,馈赠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生命教科书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