候鸟掠过湘江的轨迹,藏着我成长的答案 |
|
|
|
毕业那年,我怀揣着憧憬与忐忑,从衡阳奔赴常宁,成为水电四局常宁项目的一员。一路上,风景如画,高楼渐隐,青绿田垄肆意铺展,蜿蜒河岸温柔浮现。风里,湘江的温润气息轻抚着我,可内心的忐忑却如潮水翻涌,对未知工作的惶惑,让我攥紧了衣角。 初到常宁,不安如雾将我笼罩。陌生的工作环境、复杂的施工流程,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。图纸上的线条似神秘密码,工地上的机械轰鸣如急促鼓点。混凝土凝固时间长、既定的管道对接出现误差,焦虑如潮水将我淹没,我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。那个深秋清晨,烦闷的我循着湘江的低吟漫步到岸边。眼前的景象宛如梦幻仙境,江面晨雾轻柔如纱,水草摇曳似绿丝带,青苔上的螺蛳如墨珠点缀。忽然,一阵清脆雁鸣划破天际,一群大雁排着整齐队伍掠过江面,翅膀划破晨雾,在阳光下闪烁金光,影子落在粼粼波光上,如流动的诗。那一刻,焦躁被卷入江风,只留下澄澈与宁静。原来,常宁湘江畔的温柔,是雾的轻盈、水的柔软、景的灵动,是自然生长的诗意,它悄悄熨平了我心底的褶皱。 工作初期的困惑,让我如追不上候鸟队伍的幼雏,满心彷徨。那晚,我独自坐在工地旁的老樟树下,看着江水缓缓流淌,远处传来的雁鸣声似大自然的慰藉。忽然,我顿悟:候鸟迁徙借气流调整姿态,我该在困惑中放慢脚步,以宽容平和之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于是,我用笔记本记录施工环节的温度参数,在一次次试验中掌握了混凝土养护的“黄金四小时”,曾经的裂缝问题化作成长的年轮。 随着项目推进,我摸清了湘江常宁段的四季节奏,读懂了候鸟与江水的约定。深秋,白鹭在浅滩觅食,与山影相互映衬;寒冬,野鸭在江面游弋,为冬日增添生机;春日,灰鹤在滩涂踱步,传递春天的讯息。这些景象让我学会像湘江一样,在平缓江面画出优美曲线后坚定北上;像候鸟一样,在迁徙中保持清醒,找准方向。当施工管道系统一次试压成功时,我懂得成长并非冲刺,而是在平凡施工节点上让专业能力悄然生长。 站在高处俯瞰,湘江与舂陵河交汇成“Y”字形水域。三年前那个慌张的异乡人,如今已成长为能独立负责技术任务的“老师傅”。常宁的湘江,也已不再是一处风景,它是我刻在施工日志扉页上的座右铭。遇到深基坑支护难题,江水的柔韧教会我“以柔克刚”;处理复杂管网系统,候鸟的迁徙路线启示我“统筹全局”。这片江水滋养着我在项目建设领域的成长,从看懂图纸都要标注拼音的懵懂少年,到能独立编制施工方案的成熟工程人;从面对机械故障的手足无措,到能精准判断设备故障点的行家里手。这片见证候鸟迁徙的江河,也见证着我的成长,它告诉我:真正的专业成长,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、冲破险阻的勇气,在平稳中积蓄力量,在坚持里抵达远方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