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牌采风】咬定青山不放松 |
|
|
|
孟底沟的清晨裹着水汽,迎面扑来。我站在施工局临时营地的铁皮房前,望着左岸那道近乎垂直的山坡,不由得深吸一口气。今天要爬的施工便道,像一道伤疤刻在山体上,蜿蜒没入云雾深处。 “第一次爬吧?”身后传来沙哑的声音。一个穿着沾满泥浆工作服的老工人递来一根竹杖,“拿着,省点力气。我们天天爬,都靠这个。”他的手掌粗糙如树皮,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黄土。 便道宽不足米许,一侧贴山,一侧临崖。才爬十分钟,我的呼吸就已粗重如风箱。工人们在身旁稳健前行,他们肩扛器材,脚步落下时扬起细小的尘土。人群中有个瘦小的身影格外显眼——是个年轻小伙,背上捆扎着测量仪器,右手还提着工具箱。 “王师傅,等等我!”他朝前面喊,声音清亮却带着喘息。被称作王师傅的老工人回头:“小李,把你那箱子分两件给大家,别逞强。”那年轻小伙笑了笑:“没事,咬咬牙就上去了。”好一个“咬咬牙”,我暗自思忖,这或许是工地上最常见的口头禅。 海拔渐高,空气稀薄起来。我的腿开始发酸,每一次抬步都像是从泥沼中拔出。便道旁的竹子渐渐多了,它们从石缝中挣出,根须裸露却紧抓山岩。小李注意到我的目光,喘着气说:“这些竹子可神了,上次滑坡,冲垮了便道,就它们没挪窝。” 歇脚时,老工人指着远处的支护结构说:“你看那网格梁,像不像竹子的根系?我们学竹子呢,把山体牢牢网住。”他说话时,眼角的皱纹里积着汗珠,却掩不住自豪。我忽然明白,这里的治理工程,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一场人与山的对话,一种相互的驯服与尊重。 越往上爬,施工痕迹越明显。岩壁上钉着的锚杆如针灸银针,挂着的防护网似披上山体的蓑衣。工人们三人一组,正在安装监测仪器。风钻声震耳欲聋,但他们操作娴熟,每个动作都精准如舞蹈。 终于抵达作业平台时,云海在脚下翻涌。小李取下安全帽,头发已湿透贴在额上。“习惯了吧?”我问他。他抹把汗笑道:“头一个月天天腿打颤,现在能一口气爬上来了。这山教会我很多。”他指着远处一丛尤其倔强的竹子,“看,它们能在石头缝里活下来,我们也能。” 下山时我的腿抖得厉害,竹杖成了第三条腿。工人们却依然轻快,唱着当地的山歌,歌声在谷间回荡。老工人走在我身旁,不时扶我一把。“小心,这段滑。”他的手掌有力而稳定,仿佛能抓住所有跌坠的事物。 回到山下,回首来路,便道隐在暮色中,唯有竹丛苍翠如故。工人们的身影变成移动的小点,与竹子融为一体。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作“咬定”——那不是蛮力的对抗,而是如竹根般绵长而坚韧的坚持,是日复一日的上山下山,是一代代工程人与大山的相守相知。 夜幕降临,营地的灯火次第亮起,宛如散落山间的星星。明天,太阳照常升起,这些“咬定青山”的人们又将开始新的攀登。而山上的竹子,在无人看见的夜里,又悄悄生长了一寸。 临行前,老工人送我一节竹根雕刻的小饰物,形状正是一个“咬”字。“留着纪念吧,”他说,“治山如治心,都要有点咬定不放的精神。” 回程车上,我握紧那竹根雕刻。千山万壑在窗外流转,而孟底沟的青山,和那些青山上的人与竹,已经深深咬进我的记忆里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