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迎新季】致新同事:三伏天里的光与暖 |
|
|
|
办公楼后院那几棵老杨树,枝叶在烈日下耷拉着,把影子缩成了小小的一团,像被烤蔫的绿伞。办公室里,三台老式风扇在墙角嗡嗡转着,叶片上积着厚厚的灰,转起来咯吱咯吱响,却挡不住窗缝里像小蛇一样钻进来的热浪——入伏了,今年西宁的夏天也热得让人难受。 亲爱的新同事,这是你们来到水电四局的第一个伏天。此刻,我仿佛能看到你们未来的样子:或许不久后,你们会对着成堆的文件直犯怵,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像一群小蚂蚁,在纸上爬来爬去,看得人眼花缭乱;或许为协调一个数据,你们要在不同部门之间跑好几趟腿,汗水湿透了后背的衬衫,紧紧贴在身上,难受极了,就像我刚来时那样。初来乍到,你们带着新想法、新视角而来,或许会觉得流程繁琐、规矩太多,就像伏天里闷在屋里透不过气。我特别能理解你们的心情。刚来的时候,我也觉得那些制度像一道道枷锁,限制了我们的自由。有一次,我为了赶一个项目进度,没有按照流程报批,结果在后续的审核中出了问题,差点影响了整个项目的推进。从那以后,我才明白,那些看似刻板的制度,是前辈们用经验筑起的“防洪堤”。 这里的伏天,自有它的“热”法,这“热”里藏着工作的意义与价值。还记得去年夏天,为了一个重大项目的审批,我和同事们在办公室里熬了好几个通宵。办公室的灯光亮得刺眼,像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。我们围坐在会议桌前,对着文件上的每一个条款、每一个数字反复斟酌。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,橡皮擦过的地方留下淡淡的痕迹,就像我们为项目审批抠细节时的专注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项目的问题。有一回,为了一个政策的适用范围,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和相关部门沟通了无数次,光是批注就写了好几页纸。电话里一句“这个数据再核一遍”,背后是我们对每一分国有资产的审慎。就像老话说的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咱们手里的笔、案头的文,连着的是工地的进度、项目的成败。这纸页间的温度,从来都不输给烈日下的操场。 记得我刚接手预算工作那年,为了摸清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,整个夏天都在整理报表。三伏天的午后,办公室里闷热得像个大蒸笼,只有计算器的按键声有节奏地响着,像一首单调的曲子。我坐在堆满报表的办公桌前,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字,手指在键盘上快速地敲击着,生怕出一点差错。为了核对一个数据,我要翻遍好几本账本,眼睛看得又酸又胀,脑袋也晕乎乎的。后来跟着领导去基层调研,当看到咱们核减的每一分冗余经费,都变成了工地上的安全防护网,为工人们挡住了潜在的危险;变成了职工宿舍的空调,让工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能睡个安稳觉时,我才突然懂了:我们工作的“热”,是于无声处的蓄力,是把千万条线索拧成一股绳的坚持。 或许你此刻还在收拾行囊,想象着未来的办公桌会临窗还是靠墙;或许你已经坐在办公桌前,对着陌生的工作环境还有些不知所措。但请相信,这里的每个夏日都不会被辜负。我见过工地上那些工人,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,一砖一瓦地搭建着高楼大厦。当项目通车时,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,那欢呼声仿佛要冲破云霄。我们报表里的数字,就像他们手中的砖块,虽然看似平凡,却能凝成庆功时的酒杯,让成功的喜悦在其中荡漾。就连会议纪要里反复修改的措辞,也终会成为项目档案里掷地有声的承诺,见证着我们为事业付出的努力。 我站在窗前,看着院子里那些老树,每年伏天都枝繁叶茂。它的根扎在看不见的土里,默默地吸收着养分,却把阴凉给了每一个经过的人。亲爱的同事,愿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,能在文件堆里读出责任,在工作中学会担当,把伏天的燥热变成沉淀的耐心。因为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、核的每一个数,最终都会变成照亮项目现场的光,变成千家万户的暖。待到秋叶落满台阶时,再看你们,定已在这方天地里,长出了属于自己的枝丫,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