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迎新季】把青春标在山河之上 |
|
|
|
五年前,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工地上,风卷着砂砾打在脸上,生疼。远处,几台挖掘机正轰鸣着啃噬山岩,工人们像蚂蚁般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水电四局的生活,从来不是办公室里整齐的表格和文件,而是一场与山河较劲、与岁月赛跑的远征。 记得刚来水电四局时,我被分配到综合部门,负责项目党建工作。第一次走进项目部,工位整齐排列,食堂飘出饭菜的香气,同事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,行色匆匆却面带笑容。一位老师傅拍了拍我的肩膀说:“小姑娘,以后这儿就是你的家了。”当时的我并未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分量,直到后来才明白,在水电人的眼中,同事就是家人,营地就是归宿。 水电的生活是单调的,却也不乏温情。每天清晨,工友们排队吃早餐——包子、馒头、饼、稀饭、咸菜,简单却管饱。我曾问一位老电工:“天天吃这些,不腻吗?”他咧嘴一笑:“腻啥?以前在深山老林修电站时,连热饭都吃不上呢!” 在水电四局的五年,我见证了无数个“不可能”变成“可能”。水电站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——地质复杂、技术难题、极端天气……但每一次危机,都会让团队更加团结。记得有一次,暴雨导致排水洞渗水,抢险队伍连续奋战,员工们熬红了眼,工人们的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最终成功排险。事后,项目经理只说了一句:“这就是水电人的常态。” 我也从最初的“菜鸟”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综合协调员。学会了如何与各方沟通,如何在资源紧张时“精打细算”,甚至学会了简单的设备故障排查。这些技能不是在课本里学到的,而是在一次次实战中磨出来的。 你们可能听过“四局承建了多少电站”“发电量能照亮半个中国”,但数字不会告诉你们:为了抢工期,技术员婚礼前一天还在工地,最后穿着工装直奔婚礼现场;也不会说,测量组的男孩子们如何在悬崖边扛着仪器,被晒脱了皮还开玩笑说“这是免费美黑”。 在白鹤滩水电站投产时,全网刷屏“世界第一”,而我们项目部的微信群却炸出一堆老照片——有人发了一张他在白鹤滩基坑开挖时的合影,泥浆满身的年轻人对着镜头比耶,背后是光秃秃的山崖。有人留言:“现在这地方,怕是连我们自己都认不出来了。” 在雅砻江的工地上,我认识了施工员老王。他有个习惯,每天收工后都要坐在坝子上抽支烟,抬头看星星。我问他看什么,他笑笑说:“看咱们的‘进度条’。”原来,他年轻时参与过三峡工程,后来转战溪洛渡、白鹤滩,再到孟底沟。每完成一个项目,他就在心里记下一颗星星。“等退休了,我就指着天上的星星给孙子讲故事——这颗是你爷爷焊的钢筋,那颗是你爷爷扛的水泥。” 如今,看着你们年轻的脸庞,总会想起师傅那句话:“干水电的,得学会和寂寞做朋友。”这里的寂寞,是无人区的风雪,是手机没信号的隧道;但这里的骄傲,是点亮万家灯火的刹那,是地图上那些曾被标注为“无人区”的地方,最终刻下了我们的名字。 前几天翻相册,看到自己第一次穿工装的照片——裤腿沾满泥点,安全帽戴得歪歪扭扭,笑得却比身后建筑还亮。原来这些年,四局给我们的不只是技术证书和项目经验,更是在江河大坝间浇筑出的筋骨,在风霜雨雪里磨砺出的胆魄。 欢迎加入水电四局。从今天起,你们的故事将和钢筋水泥一起浇筑进大坝,和电缆光缆一同穿越群山。多年后,当你们在某个城市的灯火中抬头,或许会想起青海的星空、云南的暴雨、四川的烈日,然后对自己说:“看,那道光里,有我。”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