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“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”——读《贞观政要》悟廉洁之道

发布日期:2025-05-20 信息来源:华中公司   作者:徐可欣   字号:[ ]
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——初读《贞观政要》时,唐太宗这句流传千年的箴言,如一道闪电劈开我对“廉洁”二字的浅薄认知。从前总以为,廉洁不过是个人品德的标尺,而这部记录贞观之治的政论经典,却让我看到:真正的廉洁文化,需以制度为土壤,以务实为养分,方能蔚然成林。

《贞观政要》开篇即言:“为君之道,必须先存百姓。”唐太宗与魏征、房玄龄等臣子的对谈中,反复强调“俭以养德”与“制衡权力”的辩证关系。书中记载,太宗曾因地方官员进贡奇珍异宝而震怒:“伤财劳众,此何益于治?”他下令将贡品悉数退回,并颁布《禁官人违律诏》,明确“受贿一匹,杖一百”的严苛律法。

但贞观朝的廉洁并非仅靠高压。书中“任贤”一章提到,太宗重用马周、戴胄等寒门子弟,正是因他们“家无余财,心系黎民”。这种“以清贫选才”的机制,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垄断的腐败温床。更值得深思的是,唐代推行“御史台独立监察”“考课四善二十七最”等制度,将廉洁纳入官员绩效考核,使“德治”有了可量化的标尺。

书中《论纳谏》篇记载了魏征二百余条谏言,其中不乏对太宗奢靡倾向的尖锐批评。一次,太宗欲修缮洛阳行宫,魏征直言:“陛下初平天下,正当戒奢以俭,若纵欲不息,恐危亡之期不远矣!”太宗虽面露愠色,却最终采纳谏言,并感叹:“魏征若在,朕岂有此举!”

魏征的“不近人情”,恰与《万历十五年》中海瑞的“道德洁癖”形成对比。贞观朝的包容性在于:它允许官员在制度框架内“有瑕而改”,而非要求人人成为道德完人。正如太宗所言:“人君兼听纳下,则贵臣不得壅蔽。”廉洁文化的生命力,正在于承认人性的复杂,并通过制度纠偏而非道德绑架实现净化。

《贞观政要》最震撼之处,在于其贯穿始终的忧患意识。贞观十三年,太宗问群臣:“创业与守成孰难?”房玄龄答:“创业难。”魏征却道:“守成难。”——因盛世易生懈怠,腐败往往滋生于承平之时的麻痹。

读罢《贞观政要》,掩卷长思。贞观之治的清明,非因太宗君臣是“完人”,而在于他们以制度为根,以务实为水,让廉洁文化得以扎根生长。书中那句“天下稍安,尤须兢慎”,恰如一声穿越千年的警钟。

今日的我们,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,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道路上,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宛如一座精准的指南针,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。它聚焦作风建设的重点环节,以具体、明确且细致的要求,推动党风政风不断向上向善,充分展现了党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的坚定决心。我们应当少一些“海瑞式”的悲情孤勇,多一些“贞观式”的系统思维。唯有让制度成为滋养廉心的“净土”,方能在时代的土壤中,培育出枝繁叶茂的清廉森林。

我们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蕴含的严谨态度、务实作风与系统思维深度融合到党风廉政建设之中。唯有让健全完善的制度成为滋养廉心的“净土”,通过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,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,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制度的呵护与规范下,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廉洁的操守。如此,方能在时代的土壤中,培育出枝繁叶茂、生机勃勃的清廉森林,让清正廉洁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,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