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台高臂钻机的基建使命 |
|
|
|
天似穹庐,笼罩四野,湛蓝的天幕下,云影掠过山脊,投下流动的暗影。风从远谷吹来,带着高原特有的清冷与凛冽,卷起细微的尘沙,也卷动着我钢铁躯壳上些许的晨露。 我,是一台高臂钻机。 立于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崇山峻岭之间,履带是我扎根大地的双足,钻臂是我伸向苍穹的翼展。我曾以“张掖号”“贵州号”等名号转战南北,如今唤作“祁连号”,成为这片边坡支护战场上的一名老兵。 清晨,当初升的阳光为祁连山脉镶上金边,我便在操作手的操控下缓缓苏醒。液压系统发出沉稳的韵律,那是我与这片高原的早安。履带碾过砾石,在崎岖山地间稳稳扎根;钻臂直指云天,在蓝白背景中勾勒出工程的力与美。 在这里,我承担着边坡支护、地基加固的核心任务。凭借履带式底盘的超强通过性,我打破了山地高边坡的限制,将机械力量输送到常人难以抵达的施工前线。双钻臂灵活调整角度,如同精准的“外科手术刀”,在不同坡面、不同深度的岩石上开凿孔洞,为锚杆的植入创造条件。 我的搭档老李常说:“‘祁连号’,今天咱们又要去打几场硬仗。”我以一声沉稳的液压响应作答。我知道,我的使命,就是攻坚。 作为施工蓝图的“执行者”,我深知每一个孔位的重要性。“智能大脑+力量躯干”的组合是我引以为傲的“资本”。打预应力锚索孔时,精准钻入35米深的岩层;打系统锚杆孔时,将Φ28的锚杆送入指定深度,我都力求分毫不差。 然而,在这片古老的山地施工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。那天下午,我正在下库连接路K1+300段边坡作业,钻头刚深入岩层数米,突然传来一阵异常的震动——塌孔了!老李立刻停钻,眉头紧锁。我能“感觉”到孔壁的松动,碎石簌簌下落,若不及时处理,小范围的塌陷可能蔓延成整体滑坡。 但项目部早有预案。老盯着我干活的小伙快步跑来,手持图纸,还没等我心中的愧疚与疲惫消散,新的方案已经落地了。“改自进式锚杆,边钻边注浆!” 老李点头,熟练的给换了身“装备”,我换上自进式钻头,缓缓旋转,深入塌孔区域。这一次,我不再只是钻孔,而是同步注入水泥浆液,浆液在孔内凝固,稳住松动的岩体,也稳住了现场的紧张气氛。 夜幕降临,高原的风刮削着我们的身躯,探照灯的光柱划破黑暗,照亮陡峭的边坡。老李裹紧棉衣,手冻得发红,却依然稳稳握住操控杆。我继续高歌,一杆一杆地钻进,一根一根地锚固。旁边,工友们或蹲或站,检查孔深、清理碎渣、安装垫板……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,却无人退缩。 那一刻,我明白,我约莫不只是一台机器,一个冰冷的钢铁造物,我是他们手中的笔,在这崇山峻岭间书写安全与坚韧;我是他们肩上的担子,承载着电站建设的重量与希望。 夜深了,风更烈,星更明。我依然屹立在这山巅,钻臂指向天际,仿佛在向这片土地宣誓:只要工程需要,只要山河有待,我将一直在这里,以钢为骨,以钻为笔,与这些可敬的建设者一道,继续凿刻属于这个时代的工程印记。 而当未来的某一天,清水奔流、电能涌动之时,或许无人记得我的编号,但这座山会记得,这片高原会记得,有一台号称“祁连号”的高臂钻机,曾在这里,与一群人,共同完成了一场与岩石的对话,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