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羌戈壁的生态绿 |
|
|
|
新疆若羌的荒漠,风是这里永恒的主角。它裹挟着沙砾,年复一年在广袤的大地上刻下痕迹,空旷与寂寥是这里的常态。然而,就在这片看似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深处,一群游子们正用双手和信念,铸就着一份关于能源的事业的梦想——新疆若羌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正悄然成型。 铁干里克镇的风,带着灼人的温度,刮过游子们们初到时搭建的临时营地。刚到这里的人,总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:除了偶尔可见的骆驼刺,便是望不到边际的荒漠,烈日当空时,地面蒸腾的热气扭曲了视线。“这地方,比想象中更严酷。”刚从内地来的年轻技术员小何,抹了把脸上的汗,对身边的陈主任说到。陈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,指着远处正在勘测的测量队同事:“咱们来这儿,就是要在这荒漠里闯出一片天地。” 前期工程的准备工作繁杂而艰巨。进厂道路及两洞室位置的确定,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测量和计算。白天,测量队员背着仪器在阿尔金山风化的表皮中行走,脚下的沙砾踩上去沙沙作响,不一会儿,汗水就浸湿了工作服;夜晚,营地的灯光下,技术人员们对着图纸反复推敲,桌上的保温杯接了一杯又一杯。他们知道,这片土地虽然贫瘠,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。这里是《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中“十四五”重点实施项目的所在地,他们的坚守,是为了让清洁能源的种子在荒漠中生根发芽。 初到荒漠的挑战尚未平息,掘进施工的难题已接踵而至。“准备爆破!”随着一声令下,施工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。片刻之后,一声闷响从山体内部传来,震得地面微微发颤。这是进厂交通洞掘进过程中的寻常一幕,却蕴含着不寻常的挑战。若羌抽水蓄能电站的地质条件复杂,围岩类型多变,没有TBM盾构机,没有地质雷达扫描,只能依靠钻臂台车和爆破方式掘进。每一次爆破参数的设定,都需要技术人员根据围岩情况反复测算。 “这次的围岩和之前的不一样,爆破力度得调整。”爆破工程师李工拿着检测数据,和同事们围在一起讨论。“要是力度不够,掘进效率上不去;力度太大,又可能影响洞室稳定。”经过几轮争论,最终确定了新的参数。钻臂台车在洞室里作业,轰鸣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。操作人员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机械臂,钻头与岩石接触,迸发出细碎的火花。掘进面的温度比外面更高,工人们的脸上布满了油污和汗水,却丝毫没有松懈。遇到破碎的围岩段,施工进度不得不放缓。他们需要先对围岩进行加固,再一点点向前推进。有时,一天只能掘进几米,但没有人抱怨。“慢是慢了点,但安全和质量得放在第一位。”施工队长在班前会上总是这样强调。 洞室风管系统的安装现场,来自不同部门的工人各司其职。管道铺设的工人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管道位置,电气安装的工人仔细检查着线路连接,监测人员则在一旁记录着各项数据。“这边的管道接口有点问题,得重新对接。”负责管道的人喊道。负责电气的师傅听到后,主动过来帮忙扶着管道,“我帮你稳住,你赶紧调整。”大家配合默契,仿佛一个精密的仪器在运转。 上下库连接路的施工同样离不开各方协作。修路需要大量的相关材料,运输队从远处的料场将相关材料运来,铺路的工人则及时将石料平整、压实。安全员在现场不断巡查,确保施工安全;技术员则根据地形变化,随时调整施工方案。就像车轮的辐条向心辏集,项目部的各个部门、各个岗位,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力量。从工程技术到安全监测,从物资保障到后勤服务,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共同支撑着项目这个“载重的车辆”滚滚向前。“咱们这项目大,哪一环掉了链子都不行。”负责协调工作的老王深有感触地说。 “这种地质条件下,爆破的装药量一定要精准计算,不然很容易出现问题。”老爆破员曾师傅正在给年轻的技术员们讲解爆破技术要点。他手里拿着图纸,指着上面的地质数据,“你们看,这里的围岩抗压强度低,装药量就得比别处少。”年轻人们听得认真,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。“曾师傅,要是遇到突然出现的断层,该怎么处理呢?”“遇到断层,首先要停止掘进,然后进行详细的勘察,根据勘察结果制定加固方案……”曾师傅耐心地解答着。 项目部经常组织这样的技术交流和周例会,让老员工的经验得以传承,也让新员工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。从钻臂台车的操作技巧到安全监测的数据分析,从电气设备的维护到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,专业的知识在这样的交流中不断传递。技术交底会上,工程部的新星将复杂的施工工艺分解成详细的步骤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给施工人员听。“咱们不仅要自己懂,还要让一线的工人明白为什么这么做,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。”总工程师在会上说。这种专业技术的传承和普及,让项目建设在专业的轨道上稳步前行。从最初的专业图纸、技术规范,到工人们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,再到项目所蕴含的先进理念,正一步步从“专”走向“传”。 夜晚的营地,有人拿出手机,看着远方家人的照片。“等这大电站建好了,咱们新疆的电网就更稳定了,新能源也能更好地利用起来。”一个年轻的工人感慨道。“是啊,到时候每年能节约一百多万吨标煤,减少几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呢。”旁边的同事接过话茬,“咱们在这儿吃的苦,值了。” 他们的话语中,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。这个在荒漠中崛起的抽水蓄能电站,不仅是一个工程,更是一个承载着绿色发展的梦想。它将像一颗明珠,在戈壁滩上绽放光芒,为新疆的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当电站建成的那一天,它将默默发挥着储能、调峰、填谷的作用,承担着调频、调相、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。它所产生的清洁电能,将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,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,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撑。 这份在荒漠中孕育的生态绿,终将被赠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赠予整个社会。而那些在荒漠中坚守、奋斗的游子们们,他们的身影也将和这座电站一起,成为这片土地上一段难忘的记忆,见证着一个绿色能源时代的到来。风依旧在荒漠中吹拂,但此刻,它仿佛也带着一丝温柔,因为它知道,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不平凡的故事,一个关于生态绿与电建蓝的故事,正在缓缓走向绽放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