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牌采风】记一场采访 |
|
|
|
上次来白马航电项目还是在23年大桥刚开始建设的时候。 两年不见,王总似乎又黑了一些。 不是度假晒出的古铜,而是常年扎根户外、经年累月才沉淀出的黝黑。 “哟,来啦!先坐一下,等我两分钟,我给技术办再核一下这个数。”王总咧嘴一笑,牙显得更白了。 他的笑容里有种说不出的坦率和真诚,一下子打破了“总工程师”这种领导头衔可能带来的距离感。 阳光从窗口斜斜地打进来,落在他挽起袖口的手臂和脖颈上,色差分明,像是这山顶的艳阳在他身上悄悄盖下的印章。 王总很健谈,我们原本列好了提纲,想着是一场你问我答的采访。但实际上,我们从入行选择聊到了发展目标,又从工程技术聊到了营地生活。 我们许多交流的内容跳脱出了原本的提纲,变成了一场轻松的聊天。这一聊,就是两个多小时。办公室里的茶凉了又续,续了又凉。 他说自己这一路,是从官地水电站开始的。说起十几年前第一次站在大坝基坑边的震撼,言语间还能听出当年的激动。“那时候真是啥也不懂,就跟着老师傅们屁股后面转,看、学、问、记。” 七年半的打磨沉淀,再走过红鱼洞、叶巴滩、高山风电……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,像闯关,也像修行。 问到王总哪个项目最难,哪个收获最大,他摇摇头,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:“都难,也都好。官地教我技术,红鱼洞教我踏实,叶巴滩让我明白思考,参加四局的第一个高山风电也彻底开阔了我的视野。水电、心墙、隧洞、风电、航电,没有白待的项目,就像没有白读的书,每一页都算数。” 谈起自己的成长,他反复提到在学校和项目上的几位老师,语气里的敬重藏不住。“我现在的很多习惯,看图纸的习惯,甚至怎么写技术交底,都是当年师傅们手把手教的。”敬重和感恩这几个字,他没说出来,但每一个故事里都浸满了。“没有他们,没有公司给平台,我现在也根本到不了这里。” 十几年的成长经历,如今的他已经变成了项目总工,同样也从初出茅庐的学徒,变成了更多的人的师傅。 “你们想了解帷幕灌浆就找吴昊和金文士,锚索就找吴林和朱国铅,桩基就找贾澳和吴昊”说起来技术上的年轻人,他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和关切。哪个学校毕业,性格如何,擅长什么,短板在哪,他清清楚楚,仿佛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刻在他的脑子里。 王总甚至很自然地托我们给他部门一个小伙子介绍对象。“这孩子太老实了,光会搞技术不行啊,说实话,你们身边有没有单身的姑娘?要有合适的姑娘一定帮着牵牵线。”他说得就像家里兄长操心弟弟的婚事,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切,让人心里一暖。 当我们谈到怎么带新人,王总顺手在空中划着圆圈:“我啊,就给他们画个圆。”他的手势稳定而清晰,“我们这些老师傅们负责兜住底,这是边界,也是安全网。圈画好了,就让他们自己在里头撒开腿跑,以点画圆,大胆去做,去成长。” 他说的“圆”,是容错空间,也是成长边界。新员工可以大胆试错,背后有老师傅实时纠偏。“亲历亲为才能长出真本事,过多指手画脚反而会束缚年轻人的成长。现在分局不也是大力推行以干带训,越来越倾向把年轻人送到基层一线来历练,这就是最好的培养。咱们四局人嘛,本来就是哪里需要就往哪儿扎。” 谈论到技术,他彻底变了个人。身子不自觉地前倾,语速快得像泄闸的水,图纸、数据、工艺、难点……滔滔不绝。他眼睛发亮,随手就能从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里精准抽出一本规范,翻到某一页指给我们看。“你看就那个右岸边坡,我们用的就是无排架分层施工,效果很好!”每一个数字、每一项工艺背后,都是无数个日夜的思考和现场实践的打磨。 我看见他桌边堆着半人高的培训材料和新出台的规范汇编,封皮还崭新,里头却已被翻得卷了边,空白处密密麻麻贴满了便签写满了注释。“得学啊,”他叹口气,又笑起来,拍了拍那摞资料,“一天不学,心里就发慌,就跟不上时代,这行业逼人跑,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,层出不穷,停下来就是落后。”我忽然明白,所谓“总工”,不只是职位,更是一种能力,一种能把宏伟的蓝图沉淀为踏实脚印的自我加压、奋勇向前的能力。 对于我们更年轻的一代,王总说起很多“金句”,听起来不像是从上培训课学来的,而像是从“泥土”里长出来的,带着实践的体温。“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去想问题,更要学会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想事做事。”“刚工作,先别急着,要把书本读厚,把脑袋里知识的本子一页页填满、写厚,再通过实践、总结,把本子一页页压薄,最后剩下的,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。” 谈话的间隙,我转头看向了对面的技术办公室,在夕阳余晖下,清晰地映射出瓷面地板密布的黄土脚印,几双沾着泥土的雨鞋随意却有序地摆在墙角。 我想起来上午在去现场的路上,陪同我们的技术员吴昊一路上对项目介绍的滔滔不绝,对答如流的背后,正是这一个个沾满泥土的脚印积累出的扎实。 采访结束后,手机里多了很多王总发来的现场照片和资料。想起他说的“把知识本子先压厚再压薄”,忽然理解了一种扎根于泥土的成长逻辑,他画出的“圆”,既是技术安全的底线,亦是青年奔涌的旷野。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“懂四局、爱四局、兴四局”。 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也不是写在报告里的口号。 是一个总工程师,用他走过的路、晒黑的皮、带过的人、做过的项目,一步一步写出来的答案。 那些雨鞋上的泥土、晒黑的皮肤、书页间的批注,共同勾勒出四局人的人生半径。而无数个这样的圆相互交织,便绵延成中国水电事业的壮阔版图。 为什么全篇没有提及王总的全名,是因为我更想把他作为一名项目总工、一名青年干部、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四局人来书写介绍。 而四局蓬勃发展的未来,也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圆里,一波又一波的青年中,从新开始,从心出发,悄悄地生根、发芽、长成参天的模样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