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元宵我的年 |
|
|
|
行李才刚刚收拾妥当,那颗归心早已迫不及待,像是长了翅膀,飞速越过万水千山,一头扎进妈妈温暖的怀抱。我在腊月二十一踏上了回家过年的旅程,仅仅一个小时的高铁车程,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高铁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激情,便已抵达家乡的站点。如今的庆阳,变化翻天覆地,站台上熙熙攘攘、川流不息的人群,便是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。 一出站,踏入市区主道,浓郁的年味便汹涌袭来,将我紧紧包裹。街道两侧绿化带的树木,被五彩斑斓的彩灯装点得如梦如幻,路灯杆子上高高悬挂着的大红灯笼,随风轻轻摇曳,满是喜庆。各家店铺琳琅满目,门口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和精致礼盒,人们手提大包小包,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,处处都是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。 我在午饭时刻到家,其实全家都在眼巴巴地盼着我,就等我回来才开饭。就在踏入家门的那一刻,我的新年正式拉开了帷幕。午饭是我心心念念的臊子面,搭配上清爽可口的豆芽、酸辣开胃的泡菜,再咬上两瓣辛辣的生蒜,那熟悉又久违的家乡味道,瞬间在唇齿间绽放,顺着喉咙滑入肠胃,最后深深烙印在心底,这就是家的味道,也是年的独特韵味。 北方的冬天,夜幕总是早早降临。晚上六点,天色就已经完全暗了下来。爸爸小心翼翼地拆开一瓶珍藏许久的好酒,妈妈早已把热炕铺得暖暖和和,女儿也兴奋地拿出精心准备的茶叶。切上一盘色泽诱人的牛肉,把案板上翠绿的香菜和青椒简单切碎,转眼间,两盘美味的下酒菜就上桌了。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柴火炉子旁,我一边陪着父亲浅酌慢饮,一边和母亲唠着家长里短,还不忘在烤箱里放上两个红薯。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喝酒,只是酒量大不如前。直到自己也为人父后,我才真正理解父亲对酒的喜爱:他端起的,是生活中举轻若重的责任;咽下的,是岁月里举重若轻的担当。母亲的耳朵有些背了,说话得大声些她才能听见,有时还会答非所问,常常需要我反复解释好几遍她才能明白。在那一刻,耐心倾听和重复讲述,便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。学会认可父母的不完美,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养;懂得接受长辈的小瑕疵,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。我和父亲一共喝了七八两酒,之后我便停下了酒杯。这时,烤箱中红薯的香甜气息已经弥漫在整个房间,作为睡前的甜蜜点心,烤红薯无疑是最朴实、最接地气的选择,吃着它,胃里暖乎乎的,连梦里都是香甜的。 腊月二十四和二十五,降下了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,这场雪既是大家期盼已久的,却又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,积雪厚度足足超过了30厘米。于是,扫雪清雪便成了头等大事。家家户户的手推车、架子车、三轮车纷纷出动,大家齐心协力,构成了一幅热火朝天却又充满欢乐的劳动画面。小孩子们的童心在这银装素裹的雪野里肆意绽放,形态各异、装饰精美的雪人在他们的巧手下一个个堆了起来。乡村的主道,是村子里的叔父开着自家的装载机帮忙清理的;公路上,交警的车辆缓慢前行,一边压速开道,一边通过广播不断提醒过往车辆谨慎驾驶、低速慢行。这世间的道路,从来都不是生来就平坦无阻的,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充当开路先锋,为大家保驾护航。 腊月二十六,我开始采购年货,新鲜的牛肉、牛排,孩子们爱吃的各种水果,都被列入采购清单。当然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的两条鱼必不可少,烟花鞭炮也不能少。一整天愉悦的采购过程,满满都是对团圆祥和新年的美好期许。 大年二十九下午,按照习俗,我去请坟。踏着厚厚的积雪,从太爷那一辈的坟开始,到兄长级别的坟,我依次虔诚地行跪拜之礼。坟前缭绕的香火,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象征,那庄重的一磕三拜,是姓氏血脉延续的体现。到了晚上,又到了传统的轮酒环节,大家互相拜年,给长辈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,给孩子们发红包。往年每家拜年都要送上两瓶酒,今年考虑到叔伯们年事已高,大多不胜酒力,大家便约定每家只送一瓶。即便如此,一轮下来,九瓶酒也见底了。我带着半醉的微醺状态跨年,俗话说“醉着喝酒,醒着处事”,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呢。 大年初一的活动和除夕差不多,去叔伯家拜年,大家相聚在一起,氛围轻松又惬意,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份浓浓的亲情里。初二、初三,我去亲戚家拜年。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拜年也变得形式与礼仪并重。不过,也只有过年这几天,才有时间去亲戚家拜访,大家一起聊聊家常,增进彼此的感情。之后,我参加了村子里的两场葬礼,葬礼的规格之高超出了我的想象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还是从内心倡导“厚养薄葬”,在亲人在世时,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。 初八,是我归队的日子。午饭时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了一顿温馨的团圆饭。妻子细心地打包了一些熟食,让我带回去和同事分享。上车前,父亲悄悄塞给我两包烟,那是晚辈们孝敬他的中华香烟;母亲则从车窗外递给我一瓶黄桃罐头,对我来说,关于甜蜜的记忆,是从母亲的第一口乳汁开始的,而今年在异乡的生活,也将从这瓶饱含母爱的黄桃罐头开启新的甜蜜篇章。到了礼泉,同事早早就在车站等候,接上我后,我们一起去吃了火锅。火锅兼容并包、海纳百川的特点,不正和我们电建人坚毅刚强、壁立千仞的性格不谋而合吗?何其有幸,生活如此美好! 初九,我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上班。元宵节那天,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——享受工作,来度过这个节日。望着胶带机上从远古白垩纪或玄武纪跨越漫长时光奔涌而来的骨料,它们在胶带机上欢快地跳跃着,奔赴下一段文明的征程。在这一刻,乡村的万家灯火、城市的十里霓虹仿佛都在眼前闪烁,那是我们电建人奋斗的意义所在。 年复一年,任时光荏苒,江河有多长,电建工作者的脚步就有多远,因为江河的波动与我们的脉动始终是共振的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