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牌采风】钢铁巨人的“生命五官” |
|
|
|
在川西高原的褶皱深处,雅砻江如一条奔腾的苍龙,切割出险峻的峡谷。而在这片天地之间,一个“钢铁巨人”——孟底沟水电站,正悄然苏醒。它不只是混凝土与钢筋的堆叠,更是一个有呼吸、有感知、有使命的生命体。让我们以拟人之笔,走进它的“五官”,聆听它与山川对话的壮美诗篇。 苍穹之眼:无人机的巡弋与凝视 它有一双锐利的“眼睛”,高悬于苍穹之上——那是无人机巡航系统的真实写照。 在这片地势险峻、坡度常超70度的施工区域,传统运输方式举步维艰。而这双“天眼”却能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,轻松飞跃险峰深谷,将50公斤的物资精准投送。它不只是“看”,更在“守护”: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,实时监测林区火险,仿佛一位永不疲倦的哨兵,凝视着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。 它见过工人徒手攀爬70度陡坡的艰辛,也见证了他们因无人机到来而舒展的眉头。在这双眼的注视下,“最后一公里”被一次次打通,危岩体治理的步伐因此加快,人与自然之间,多了一道科技的桥梁。 钢索之手:缆机系统的托举与牵引 它的“双手”,是那横跨雅砻江的缆索吊系统——刚劲有力,精准如臂。 1号缆索吊跨度820米,起吊高差近400米;2号缆索吊亦如兄弟般协同作业。它们像是巨人伸出的双臂,在峡谷之间托举钢材、设备,乃至一线工人的希望。 这双手的“指纹”,是那些埋入岩体深处的高精度锚索。它们如神经末梢般感知应力变化,实时回传数据,确保每一次起吊都稳如磐石。在这双手的牵引下,材料从左岸到右岸,从谷底到云端,天堑变通途。 而最动人的,是这双手的“温柔”——在拆除临时索桥时,它没有粗暴拉扯,而是以溜索轻缓回收每一段钢缆,真正做到“不落一物,不染一江”。这是力量与文明的双重奏。 山河之肤:边坡治理的覆绿与守护 它的“肌肤”,是那经过系统治理的边坡与覆绿工程——既是防护,也是重生。 左岸63处危岩体,如散布在巨人身上的旧伤疤。施工团队以“微创手术”般的精准,一处处清理、支护、覆网。V型挡渣墙沿沟而建,主动防护网如绷带般贴合岩面,被动防护网则如铠甲般拦截落石。 治理之后,是重生。八孟公路沿线、变电站连接路、岗亭周边,多年生花草籽喷播覆绿,山樱花、碧桃、银荆依次绽放。生态植被混凝土不仅稳固边坡,更成为植物生长的温床。 这肌肤之下,是3.5万立方米破碎岩体的清理,是15.3万平方米防护网的铺设,是1千米挡渣墙的构筑,更是无数“蜘蛛人”在70度陡坡上悬空作业的勇气。 地下血脉:隧洞网络的贯通与奔流 它的“血脉”,是那纵横地下的隧洞系统——导流洞、交通洞、尾水洞,如动脉般贯通全身。 左岸交通工程总长12.4公里,3号隧道最长3842米,301号隧道涌水日均万方,45摄氏度的高温如巨人的体温。工人们以“12小时一循环”的节奏,以“挂图作战”的决心,将工期倒排至天,责任落实到人。 导流洞如巨人的“心血管”,过流断面宽13米、高14米,采用“三台阶法”精细开挖,智能灌浆、数字孪生技术全程护航。它们将在未来引导江水有序奔流,如同血液在体内循环,既有力量,又有节制。 人文之息:建设者的呼吸与心跳 最后,我们不能忘记赋予这一切以生命的“呼吸与心跳”——那就是孟底沟的建设者们。 他们是93年的工段长陈涛,是99年的技术员李增全,是00后的测量员张朝远;是“十佳情侣”李江涛与朱绮梦,是农民出身的管理专员路杰,是每日翻山越岭的缆机检修工。 他们在40度高温的隧洞中挥汗如雨,在70度陡坡上悬空作业,在海拔2600米的防护点间每日徒步数小时。他们的呼吸,是高原上最坚韧的节奏;他们的心跳,是这座钢铁巨人真正活过来的证明。 一部与山河共生的史诗 孟底沟水电站,不是一个冰冷的工程,而是一个有眼可观、有手可举、有肤可护、有血可流、有息可感的生命体。 它的眼是无人机巡弋的长空,它的手是缆索吊起的虹桥,它的肤是边坡覆绿的温柔,它的血是隧洞贯通的奔涌,它的息是建设者们的呼吸。 当未来的某一天,清洁电能从这里奔流向千万家庭,当雅砻江的水继续奔腾不息,人们不会忘记——在这里,曾有一个钢铁巨人被赋予生命,与山河共鸣,与时代同频。 它不只是工程,更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诗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