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被遗忘的页码,翻到了童真章节

发布日期:2025-08-11 信息来源:第一分局   作者:马敏君   字号:[ ]

项目部办公楼的角落,那排书架已沉默了太久。灰层在书脊上积成薄薄的痂,像给每本书敷了层时光的茧;书页边缘微微卷曲,仿佛还停留在上次整理书籍被轻轻合上时的倔强姿态。这里的时间似乎是凝固的,白日里,工地的轰鸣声撞在墙上,震得书架轻轻发颤,却惊不醒满架的沉寂;深夜加班的灯光漫过走廊,书架被拖出细长的影子,像个守着秘密的沉默者。建设者们的脚步总带着风,有一天着急去会议室开会时不小心将衣角勾到书架边缘,《施工安全规范》掉在地上,我弯腰捡起来塞进缝隙,指尖甚至没来得及触到封面上的“安全”二字。

钢筋的轰鸣、图纸的翻动、报表的敲击,早已将这里的安静挤压成边角料——建设者们的脚步总是匆匆,从晨光里的晨会到星夜里的值守,双手攥着的是进度、安全与责任,目光所及皆是混凝土的硬度与工期的刻度,谁还会为书架前的片刻驻足匀出时间?这排书架,便成了被忙碌生活放逐的孤岛,守着满架的故事,却等不到一个倾听者。

直到“小候鸟”们的身影掠过走廊。先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被书籍上跳跃的插画吸引,像发现新大陆般踮起脚尖,小手指轻轻拂过积灰的封面,一道清晰的痕迹立刻在灰层里绽开,像给书架划了道苏醒的眉。“哥哥你看!”他把书抱在怀里转身,塑料凉鞋在地板上磕出清脆的响。尽管认字还没攒够半页的他,小手指已经在插图上戳来戳去:“这只狐狸戴帽子!”“云朵是棉花糖做的吧?”声音像撒了把玻璃珠,指着插图叽叽喳喳与哥哥分享。坐在木椅上的哥哥早已沉浸在知识的海洋,指尖翻动书页的沙沙声,忽然就冲淡了远处机械的低鸣。透过窗户吹进的风从书页间穿过去,带着铅墨的淡香,把机械的低鸣推得更远了,远得像沉在水底的石子,只剩下模糊的震颤,而那持续不断的翻书声,成了整个营地里最清亮的主旋律。

那本被压在底层的《昆虫记》,曾被工程师父亲买来想给孩子打视频时讲,却总因为工作繁忙而被搁置,此刻正摊在地上,孩子用手指轻轻描绘出一只歪歪扭扭的甲虫图案,仿佛给法布尔笔下的生灵添了个新朋友;那套《中国建筑史》,封面印着飞檐斗拱,孩子从书架上拿下来问“爸爸,你们建的楼也会有这样的尖顶吗?”;就连那本泛黄的《唐诗三百首》,也被孩子当作“唱歌书”,用稚嫩的嗓音念着“床前明月光”,惊得书架上的灰尘都似在轻轻震颤。

原来,被遗忘的从不是书架,而是我们在忙碌中悄悄藏起的那份童真。项目建设者们用双手搭建每一项工程的骨架,却在日复一日的紧绷里,让精神的角落蒙了尘。这些“小候鸟”的到来,像一阵带着露水的风,吹散了这里的沉寂——他们不懂工期的紧迫,只知道书本里有会飞的鲸鱼、会说话的石头;他们不关心钢筋的标号,却能从书页间读出父母未说出口的牵挂。当父亲在孩子身后指着《十万个为什么》里的桥梁原理,当母亲借着《安徒生童话》里的勇气故事鼓励孩子,书架忽然就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:一头是父母在工地上扛起的责任,一头是孩子在故事里长出的翅膀;一边是钢筋水泥的坚硬,藏着“百年工程”的承诺;一边是文字里流淌的温柔,写着“来日方长”的期盼。

这排书架的“新生”,哪里只是书本被重新翻阅?那分明是忙碌生活里被唤醒的诗意,是劳动勋章外被擦亮的温情,是父母与孩子在故事里完成的另一种“团聚”。当夜幕降临时,仍有孩子坐在书架旁的椅子上,借着走廊的灯光读最后一页,而书架上的灰尘,早已被几双小手拂去,露出了书本本来的颜色——就像那些被工作暂时遮蔽的亲情,终于在孩子的笑声里,显露出最温暖的底色。

晚风穿过走廊,翻动着半开的书页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这声音混着远处工地的作业声,竟有种奇异的和谐,那些被遗忘的页码,终究在童真的指尖下,翻到了最温暖的章节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