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【品牌采风】笔墨难书新安情,泄洪长龙护民生

发布日期:2025-09-21 信息来源:第一分局   作者:李强   字号:[ ]

歙县的水,平日里总带着几分温润。它绕着青山缓缓流淌,将岸边的稻田染得翠绿,把错落的白墙黑瓦映得愈发雅致,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水汽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世代生灵。

可每到汛期,这份温润便会骤然褪去——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,漫过堤岸,浸进街巷,冲毁过农人的庄稼,也打破过孩童的嬉戏时光。沿岸的百姓,望着上涨的水位,心中藏着多少对平安的渴望,只有那被洪水浸泡过的石阶,才能默默见证。

当我站在新安江畔,望着不远处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,心中却泛起一个疑问:我该怎么写,才能让这纸页间流淌出新安江畔的赤诚与滚烫?

当晨雾还未散尽,歙县的青山仍裹着朦胧的轻纱,那些从松花江畔、牦牛之都、塞上江南赶来的身影,早已踏着沾湿裤脚的露水,脚步匆匆地走进了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三标段项目部的办公楼。他们中,有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技术员,脸上还带着些许青涩,却已将图纸上的每一个数据牢记于心;有细致严谨的资料员,指尖磨出了淡淡的薄茧,那是无数次翻阅图纸、敲击键盘、核对数据留下的印记。

有人告别了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孩,每次视频通话时,只能隔着屏幕轻轻亲吻孩子的笑脸;有人暂别了年迈的双亲,把牵挂藏在心底,化作工地里不知疲倦的干劲。行囊里装着五湖四海的乡音,施工现场时常能听到南腔北调的交流,可他们心中却揣着同一个信念——要为这片饱受洪水困扰的土地,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。

不是为了惊天动地的功名,不为了虚无缥缈的赞誉,只为汛期来临时,沿岸百姓能少一分惊慌失措,多一分从容安稳;只为新安江水能重新找回往日的清澈,继续滋养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。他们把对家的思念悄悄藏进安全帽的内衬里,把对民生的责任重重扛在宽厚的肩膀上,在钢筋水泥搭建的世界里,一笔一画书写着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奉献篇章。

我该怎么写,才能描绘出那泄洪长龙成型时的壮阔与激昂?

白日里,掘进机的轰鸣声震彻山谷,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强劲心跳,每一次轰鸣、每一次掘进,都意味着隧洞又向着终点艰难地延伸了一寸。阳光透过山顶的缝隙洒进工地,把施工人员的身影拉得很长,他们戴着安全帽,穿着沾满灰尘的工装,在机器旁熟练地操作着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滚烫的地面上,瞬间便没了踪影。

施工队伍早已分成了数个班组,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跑,轮流上阵,昼夜不休。白日里有烈日炙烤,地表温度常常超过三十摄氏度,他们的工装被汗水反复浸透又晒干,在后背凝结出一圈圈白色的盐渍,像是印在衣服上的勋章;黑夜里,山间的风虽轻拂而过,却丝毫带不走工地的暖意——数盏探照灯将场地照得如同白昼,灯光下,大家裹着轻便的工装各司其职,有人俯身检查设备,有人低声交流施工细节,偶尔传来的机器运转声,与彼此间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,反倒添了几分热闹。

连天上的星光都仿佛被这股干劲吸引,静静洒在他们忙碌的身影上,成了最忠实的陪伴者。没有人喊苦,也没有人退缩,偶尔有年轻队员露出疲惫的神情,老班长拍一拍他的肩膀,递过一瓶凉水,一句“再加把劲,早一天完工,百姓就早一天安心”,便又能让他重新振作起来。

因为每个人都清楚,这隧洞不是冰冷的混凝土结构,而是守护百姓家园的“生命线”。钢筋在他们手中被精准焊接,火花在黑暗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;混凝土在他们脚下被均匀铺设,每一寸都经过反复压实。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与坚守,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,而是用双手编织的安全之网,是用汗水浇灌的希望之花。

我该怎么写,才能传递出沿岸民众心中的盼与急?

清晨天刚蒙蒙亮,工地旁的小路上就会出现几位白发老人的身影。他们拄着拐杖,步伐缓慢,却每天都准时赶来,不吵不闹,只是静静地站在警戒线外,望着隧洞的方向,浑浊的眼神里满是藏不住的期待。

家住在工地附近村子里的李大爷,今年已年过七旬,提起去年的洪水,他至今仍难掩心疼:“去年汛期那水涨得太快了,城里的路全被淹了,连孩子们高考都耽误了!看着娃娃们急得直哭,家长们在考点外团团转,我这心里就像被揪着一样。现在你们来建这防洪工程,真是给咱们歙县办了件大实事啊!我天天来这儿看,就盼着它早点建成,以后再遇上汛期,孩子们能安心考试,大家伙儿也能睡个踏实觉。”

每到汛期来临前,民众的期盼就更加强烈。路过工地时,常有村民主动和施工人员打招呼:“师傅们辛苦啦,这么热的天还在忙,可得注意身体!”街头巷尾聊天时,大家也总离不开这防洪工程:“有这工程在,以后汛期心里就有底了,多亏了这些外来的师傅们,实实在在帮咱们解决大问题。”

还有人会特意叮嘱施工人员:“干活仔细点没事,安全最重要,咱们都等着工程早日建好呢!”这些朴实的话语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满是真诚的认可与牵挂。这份盼,是对平安生活最纯粹的向往;这份急,是对防洪工程最迫切的期待。民众的心声,像一股暖流,流淌在每个施工人员的心中,也成了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,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早日完成工程的决心。

写到这里,我才明白,不是不知道怎么写,而是怕三言两语无法道出建设者的艰辛,无法描绘出工程建设的壮阔,无法传递出民众心中的期盼。那些在烈日下、寒风中日夜奋战的身影,那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工程细节,那些饱含着深情与期待的民众目光,都值得被细细书写、深深铭记。

这新安江防洪工程,不仅是一道横亘在江与城之间的坚固屏障,更是建设者与民众同心协力、共护家园的见证,是每一个参与者对民生责任的郑重担当。这份跨越地域的赤诚,这份连接你我的深情,早已超越了文字的表达,化作一股温暖的力量,在新安江畔久久回荡,也将随着这泄洪长龙的成型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岁岁平安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