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四局文苑

冬至日里念仲景

发布日期:2024-12-24 信息来源:华中公司   作者:王益淼   字号:[ ]

自古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才反哺一方水土。

南阳有“四圣”——商圣范蠡、智圣诸葛亮、科圣张衡、医圣张仲景。而医圣张仲景,与冬至有着深厚渊源,续写着南阳独特的文化脉络与精神内涵。

相传,在一年寒冬,疫病猖獗,百姓因受寒邪侵袭而患病,尤其是耳朵被冻伤溃烂者众多。张仲景见状,心急如焚。他思索良久,终于在冬至这一天,研制出了一种独特的药方。他依据药理和食疗原理,安排人在空地上支起大锅,将羊肉、辣椒等具有驱寒暖身功效的食材与药材一同放入锅中炖煮。待锅中的食材煮烂后,又用面皮将其包裹成耳朵的形状,取名为“娇耳”。随后,他把这些热气腾腾的“娇耳”分发给患病的百姓们,并让他们搭配着锅中的热汤一起吃下。神奇的是,百姓们食用后,身体渐渐暖和起来,冻伤的耳朵也逐渐愈合。

正如诗中所云:“南阳医圣有祠堂,太守仁心名远扬。搜究编纂汇经典,理法方药究端详。六经辩证开先河,三百经方奏绝唱。一本伤寒杂病论,千载默默送健康 。”

自此,冬至便与张仲景、与“娇耳”结下了不解之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,成为中华美食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代表。

冬至,在二十四节气中,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节气,它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,是寒冷与温暖交替的时刻。当冬至来临,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,黑夜则最为漫长。此后,阳气渐生,新一轮的循环即将开启。

在这样特殊的节气里,人们也用独特的方式来迎接它。清晨,集市上便热闹非凡,人们纷纷前来采购包饺子的食材。新鲜的羊肉、水灵的蔬菜、雪白的面粉,摆满了各个摊位。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,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。

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阳孩子,我印象中的冬至,这一天是庄重肃穆的。在南阳市温凉河畔,矗立着一座气势宏伟、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“医圣祠”,它就是中华“医圣”、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。踏入医圣祠,氤氲的香烟似轻柔的纱幔缓缓升腾,摇曳的烛光如点点繁星闪烁明灭。天南海北的朝拜者,心怀敬畏与尊崇,鱼贯而入。他们手捧鲜花,轻置于张仲景塑像之前,继而腰身深躬,行礼如仪,眉眼间满是对医圣的追思与感恩。或喃喃低语,或默默祈愿,皆盼医圣福泽庇佑家人康泰顺遂,那虔诚之态,仿若能跨越千年的时光长河,与医圣的仁心慈爱遥相呼应。

街头巷尾的忙碌、家中的团聚、医圣祠内的虔诚祭拜,无不彰显着张仲景对南阳深远的影响以及南阳人对他的敬爱。

冬至,不仅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它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,感受到了医圣的温暖与慈爱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源自古老岁月的珍贵遗产。

回到家中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开始忙碌地准备包饺子。长辈们手法娴熟,擀面皮、包饺子一气呵成,其间还娓娓道来张仲景的传奇轶事。幼童们则依偎在侧,双眸圆睁,满是好奇与敬仰,侧耳聆听那穿越千年的仁心善举。待那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饺子如士兵般整齐列阵于案板之上,恰似凝聚着阖家对医圣的感恩眷恋,无声诉说着悠悠岁月中的传承与敬意。

暮色渐浓,华灯璀璨,屋内氤氲着腾腾热气。饺子下锅后,在水中翻滚着,如同欢快跳跃的精灵。不一会儿,香气四溢的饺子便被端上了餐桌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美味的饺子,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。此时,窗外或许正飘着雪花,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,但屋内的温暖与亲情却足以抵御一切严寒。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