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林项目“四项举措”筑牢水资源守护屏障 |
|
|
|
在陕北,水是刻在骨子里的珍贵。榆林三县净水厂多年来不仅将浑浊河水化为清澈甘露,更怀揣对这片土地的赤诚,把“护水”二字融入日常每一个细节。从污泥循环利用到水源地清洁,从技术降耗到绿化固水,四项扎实举措让守护水资源的承诺在榆林落地生根,让每一滴水都能清亮亮地滋养生活。 一、污泥巧循环,变废为“水养分” 净水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污泥,在多数人眼中是处理负担,在水厂却成了滋养水生态的“宝贝”。依托源水清澈的天然优势,污泥主要来自清水池定期清理,富含泥沙与藻类等天然成分。水厂通过晾晒、脱水工艺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,让废弃物完成“从水中来、到土里去”的循环闭环。这些肥料不仅用于厂区绿化,更输送至外围草坪和菜地,既减轻了污泥处理对水环境的潜在压力,又通过植被生长增强土壤保水能力。每当满载肥料的车辆驶向田间地头,就像为水生态系统注入“营养剂”——植被愈发繁茂,水土流失不断减少,周边水体的生态缓冲能力自然随之增强。这种“变废为宝”的实践,让污泥不再是水的“负担”,反而成为守护水环境的间接力量。 二、源头常保洁,守好“大水缸” 王圪堵水库作为三县净水厂的“大水缸”,其水质直接关乎三县人民饮水安全,守护水源地便是守护水资源的起点。水厂已连续四年坚持春秋两季开展“护库行动”,组织青年志愿者清理水库周边垃圾,用双手筑牢水源防护线。今年四月的护库活动中,志愿者们抠出石缝里的塑料袋、捡拾草丛中的饮料瓶,一天清理二十多袋垃圾并分类回收。四年的坚持让水库周边环境显著改善:垃圾少了,芦苇荡里重现野鸭栖息,水鸟掠水捕鱼的场景成为常态。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垃圾入水污染风险,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。 三、技术降能耗,节水增效能 在榆林项目,“节水即护水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水厂从技术优化发力,通过降低能耗间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,让每一度电都服务于节水目标。今年优化电费结算方式后,员工节电意识显著增强,反冲洗泵房通过调整频次、错峰作业,单月节电成效明显。加药间和消毒间的技术改造更直指节水核心:PAC溶解浓度控制精度提升,既减少药剂浪费导致的水体二次处理压力,又降低设备负荷节省电能,间接减少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。正如员工所说:“电表转慢了,不仅省电,更是在为节水出力。”这种“以电节水、以效护水”的思路,让技术升级成为水资源守护的隐形翅膀。 四、绿化筑屏障,生态固水源 榆林的黄土易流失,而植被是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。水厂投入20余万元打造厂区绿化,精选12种乡土树种,用科学种植构建“保水生态圈”,让绿色成为守护水资源的看得见的防线。种植中采用“深坑换土”法:1.2米深的树坑填入沙土、腐叶土与污泥有机肥混合的改良土,再铺碎秸秆保湿。山桃、山杏的根系分泌有机酸改良土壤,增强保水能力;圆球柏、油松等抗逆树种防风固沙,减少水土流失。如今厂区四季常青:春季苜蓿锁水,夏季果树枝叶挡雨,秋季菜地固土,冬季油松护岸。这些植被像一张“绿色海绵”,既能吸纳雨水减少径流污染,又能稳固土壤守护水源涵养地,让水资源在良性生态循环中生生不息。 从污泥循环减少水污染,到源头保洁守护饮水安全;从技术降耗提升节水效能,到绿化固土筑牢保水屏障。榆林三县净水厂的四项举措织就了一张立体的水资源守护网,让榆林三县百姓的“水幸福”更持久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